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

作者: 唐代    方干

【题君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tí jun1 shān 】  【题君山】 
 céng yú fāng wài jiàn má gū ,wén shuō jun1 shān zì gǔ wú 。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yuán shì kūn lún shān dǐng shí ,hǎi fēng chuī luò dòng tíng hú 。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作者: 方干

简介 诗词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译文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曾经在世外见到麻姑,听说君山古时候本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原是昆仑山顶一块石,飓风吹来落入洞庭湖。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76-777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注释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洞庭山,山势奇秀,景色旖旎。
于:一作“游”。
方外:世外。
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闻说,听说。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tíng)湖。

元:原来,原本。
一作“云”。
昆仑:山名,绵亘在今新疆、西藏和青海,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
海风:飓风。
海,古代称塞外湖泊亦曰“海”。
落:落到。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76-777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赏析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洞庭湖中的君山,由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激发过许多诗人的想象,写下许多美丽篇章,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等等,这些为人传诵的名句,巧比妙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方干这首《题君山》写法上全属别一路数,他采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读者,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然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不少。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一件新鲜事。次句与首句的起承之间,在情节上有一个跳跃,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有很多,诗人单问这个,也值得玩味。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兀立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诗人泛舟湖面,“四顾凝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使他惊喜不已;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大约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方外求教的。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完全从虚处落笔,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异感受。“君山自古无”,这一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证实了人们的揣想。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以有”。诗人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似乎是故弄玄虚,这种效果犹如是古代演义里的“且听下回分解”。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冈片玉”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传说昆仑山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风吹落”一句,想象奇瑰。诗人在《题宝林寺禅者壁》中写道:“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这首作品中的想象也受到了“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全诗运用奇特想象,从题外落笔,神化君山来历,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这就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司空图《诗品》)。

1、周啸天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3-1264

相关推荐

  • 方干
  •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