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

作者: 宋代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dòng tíng zhī dōng jiāng shuǐ xī ,lián jīng bú dòng xī yáng chí 。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dēng lín wú shǔ héng fèn dì ,xǐ yǐ hú shān yù mù shí 。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wàn lǐ lái yóu hái wàng yuǎn ,sān nián duō nán gèng píng wēi 。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bái tóu diào gǔ fēng shuāng lǐ ,lǎo mù cāng bō wú xiàn bēi 。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tiān rù píng hú qíng bú fēng ,xī fān hé yàn zhèng fú kōng 。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lóu tóu kè zǐ miǎo qiū hòu ,rì luò jun1 shān yuán qì zhōng 。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běi wàng kě kān huí bái shǒu ,nán yóu liáo dé kàn dān fēng 。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hàn lín wù sè fèn liú shǎo ,shī dào bā líng hái wèi gōng 。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作者: 陈与义

简介 诗词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译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1、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注释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yǐ)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倚: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吊古:哀吊,凭吊。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楼头客子杪(miǎo)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杪秋:晚秋。
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赏析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其一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0-831
2、彭锡瑞,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朔方,1983

相关推荐

  • 陈与义
  • 写景
  • 抒怀
  • 感慨
  • 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