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而王维与孟浩然被认为是这一流派的掌门人。他们的诗歌常常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王维的诗清丽宁静,如水墨画般深邃悠远;而孟浩然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充满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他们的心灵相通,相知甚透,共同创造了一种优美细腻的文学风格。在他们的诗中,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领略到心灵的宁静与清澈。
盛唐时期有很多著名诗人,诗歌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其中山水田园诗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和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把山水田园的那种静谧和明秀之美写到了极致,为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他们也被后世并称为“王孟”。王维和孟浩然能被并称,除了因为他们诗风相近,都喜欢写山水田园诗之外,还因为他们二人是很好的朋友。两个人是不是很要好的朋友,往往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看得最为真切。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冬天,王维升任殿中侍御史,四十岁的王维“知南选”,被派往岭南地区。在去往岭南的路上,王维特意途经襄阳,为了能会一会老朋友孟浩然。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王维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襄阳。由于是公务出行,王维到达襄阳后,受到了很多当地官员的接待,王维也不管别人,径直去问其中一个白胡子老者,知道当地名士孟浩然吗?他在哪里?自己想去拜访他。那位老者听闻后很悲痛地告诉王维,他来晚了,孟浩然几个月前突发疾病去世了。王维听闻此消息,十分惊愕,孟浩然虽然身体不好,可他并无疾病,而且他才五十二岁啊。那位老者告诉王维,孟浩然死的的确很突然,从患病到去世不过几天时间。原来,几天前孟浩然的好友王昌龄来襄阳探望他,孟浩然很高兴,热情款待了王昌龄,和他喝了不少酒,当时孟浩然背上生个毒疮,本来都要好了,这次孟浩然喝了酒使毒疮又发了,不久就因此病亡了,可见孟浩然实在是性情中人。
王维听闻后悲痛万分,当即写下了《哭孟浩然》一诗,诗曰:“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这首诗前两句表达了王维对孟浩然去世的悲痛好像东流的江水一样无穷无尽,最后一句中的蔡州就在襄阳附近,相传因为东汉末年的名士蔡瑁曾经住在这里,因此得名蔡州。蔡瑁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将领,曾一度得到曹操重用,后来因他人挑拨离间而不幸被曹操所杀。蔡州因为蔡瑁的去世而从此徒有其名,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王维对孟浩然去世,江山空荡荡,自身倍感寂寞的无尽感慨和对两人过去交往的深深追忆;另一方面高度肯定了孟浩然对于襄阳的特殊意义,认为孟浩然是襄阳的精神象征,足以和襄阳的江山形胜一样长存于世。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足以证明王维对孟浩然的深情,那么,两人是如何相识的呢?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从襄阳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不中。但暂居长安的孟浩然不同于其他举子,他在进京赴考前已经因诗名闻名于世,因此孟浩然暂居长安期间,有很多人慕名登门前来拜访,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维。
王维和孟浩然一见倾心,很快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王维和孟浩然与一群诗人在朝廷的秘书省雅集,诗人们在一起当然是一起吟诗作赋。不过众人商定这次不是每人吟一首诗,而是一人吟两句,然后和别人的连起来组成一首诗。这种集体创作看似随意,但这既要考虑跟别人诗句的连贯性,又要具备自身独特的趣味,这里面其实有诗人之间的暗自较劲。轮到孟浩然吟诵的时候,孟浩然说了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都是很常见的景象,但就是通过这些常见的意象组合显现出来了此句的妙处。“微云”说明云很稀疏,在银河的衬托下显得很淡;“疏雨”说明雨不大,所以用“滴”字来形容和梧桐的关系。前一句是目之所见,后一句是耳之所听,把所见和所听合起来就是这样一番景象:远远看向长空,几抹微云将散而未散,淡淡地拂过了银河,梧桐林间,秋雨淅淅沥沥,雨滴落在树叶上,将滴而未滴。孟浩然用寥寥数字就把秋夜的清幽静谧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旁的众人听后都拍手称绝,纷纷搁笔不敢再写了。王维本身就很擅长写诗和品诗,听了孟浩然的吟诵,从此更佩服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才能,更觉和孟浩然投缘。
自此以后,王维经常和孟浩然一起谈诗喝酒,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王维对孟浩然慢慢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据说王维在待诏金銮殿期间,有一次王维找孟浩然来聊聊诗歌,两人正聊得兴起,突然唐玄宗来访。孟浩然虽然一直希望得到唐玄宗重用,但当唐玄宗真的要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一时间惊慌失措,紧张地一下子钻进了王维的床下。王维见状也不敢隐瞒 ,就把孟浩然如何来到京城,如何希望得到皇帝重用,又如何躲到了床下等等情况一一据实奏报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久闻孟浩然的诗名,就诏命他出来相见,孟浩然只得羞愧不已地出来和唐玄宗叩头相见。唐玄宗倒也没有生气,他也不想会有如此奇特的出场方式,于是让孟浩然拿写过的诗给他看。孟浩然竟然跟唐玄宗说了他在《岁暮归南山》一诗中的前四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北阙”原指宫廷北面的宫墙,是大臣们言事上奏的地方,后来就用来代指宫廷。孟浩然在此诗前两句说他不想在朝为官进言,想要归隐山林,后两句虽然归隐归罪于我的“不才”和“多病”,但全诗充斥着牢骚抱怨和自我放弃,在唐玄宗面前吟诵此诗,也太不给唐玄宗面子了。孟浩然真够呆鸡的,借此机会,他不跟唐玄宗抱表明他的家国情怀、理想抱负,反而给唐玄宗吟诵了这么一首诗,使得唐玄宗颇为不悦,唐玄宗心想:你自己四十岁才来考进士,耽搁了这么多年,如今没考中,反倒怪我不赏识你。后来唐玄宗更说让孟浩然“南山归敝庐”去,孟浩然后来真的就一生未仕。其实早年孟浩然并非无心仕宦,这次觐见之前,他就写过一首声名远播的诗《临洞庭上张丞相》,诗中有两句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孟浩然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从而一登仕途的迫切愿望。
孟浩然进士落第后,在长安待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期间孟浩然和王维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但是如果孟浩然不准备继续参加考试,又没有别的途径获得推荐,那就只好回到家乡了。何况孟浩然本身也不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如果他功名心很强,怎么会等到四十岁才想起来参加进士考试呢?想必是孟浩然觉得自己已到不惑之年,不如换种活法,以前在家乡的生活虽然自由舒适,但满腹的才华却无处施展,如今不妨努力一试,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大的舞台发挥。孟浩然也许就是怀着这种想法来参加进士考试的,只是没想到,长安虽然繁华,却冷了孟浩然的心,与一众诗人诗酒流连的生活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下,孟浩然想到了唐玄宗让他“南山归敝庐”的启发,也许襄阳才是他安身立命之地,于是决定回到家乡。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冬,孟浩然准备启程回家之前,一天和王维在一家小酒馆里喝酒。不知酒过了多少巡,两人都有了几分醉意,孟浩然有些语无伦次地对王维说:“在长安这一年多来我的感受差不多赶上我此前四十多年的感受了,真可谓得失兼有啊。”王维也带着几分醉意问道:“你的得是什么?失又是什么?”孟浩然回答说:“这一年多来我的得就是结识了你这样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一年的诗酒生活,我一定会珍藏一生。”“那你的失又是什么呢?”王维继续追问道。孟浩然回答说:“失有很多,首先就是不该在我的人生中安排这样一个进京赶考的插曲,它改变了我原本的人生轨迹。另外,长安虽然繁华,但要想求得一官半职,只能四处干谒,忍辱负重,真是见识了江湖的险恶,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之后孟浩然又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还是回到襄阳老家过安静的生活吧,可能那才是我的命,我认命。”王维听后对孟浩然说道:“你在乡下待久了,已经不习惯,也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了。以我对你的了解,你确实还是不要在政治上做无谓的努力了,你在乡下读点书、喝点酒、写点诗,我觉得那才是最本色的孟浩然。”听了王维断断续续说的这番话,孟浩然满是感动,大有一种“知我者,莫过于王维也”的感觉。
孟浩然走到桌前,拿起笔当即写下了《留别王维》一诗,诗曰: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说:自从进士落第以后,原来的兴致和希望都一扫而空,但我依然怀着入仕为官,兼济天下的理想,为此我奔走于长安市中,向公卿权贵们折腰屈从,每天却都无功而返,这样的寂寞日子到底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呢?我想回到幽静的山林,但还真舍不得你这位老朋友啊。在长安一年多,我目睹的都是权贵们官官相护,有谁愿意为我这个乡野之人伸出援手,只有你王维给了我最多的帮助和温暖。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有那么多共同语言,你实在是我一生难得的知己啊。可是长安终究不是我的归宿,我还是甘于寂寞,回到老家,关起房门,享受宁静的生命时光吧。
看了孟浩然的诗,王维感慨万千,马上写下了《送孟六归襄阳》一诗回赠给孟浩然,“六”是孟浩然在家族中的排行,“孟六”就是指孟浩然。诗曰: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王维说:你就像一个隐士一样一直居住在襄阳,已经不大习惯当今社会的游戏规则了。你跟如今这个世道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我觉得回到老家才是你最好的选择。你回到老家,喝着自家酿的美酒,喝到兴起时可以旁若无人地高歌一曲,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有空的时候读读古人的书,读到有意思的地方会心一笑,这才是适合你的生活啊,你哪要像汉代的司马相如一样辛苦,靠献赋来发迹呢?
王维为什么在给孟浩然的诗中提到献赋?因为唐代有进献文章拜官之例,如杜甫就曾献三大礼赋以求官。另外,王维知道孟浩然对献赋这种事有执念,早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孟浩然进京赴考的十年前,孟浩然就曾写下“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这样的诗句,表明他希望像西汉时期的词赋家扬雄一样,得到当权者的援引,步入仕途。在进士考试失败后,孟浩然一度不甘心归乡隐居,又写下了“犹未献甘泉”这样的诗句,又一次表明他希望像扬雄一样,通过献赋得到汉成帝的提拔。
然而这个时候,王维虽然担任殿中侍御史一职,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没什么实权的闲职,所以很难给孟浩然以有力的推荐。况且王维也很了解孟浩然的秉性和习气,比如上次好不容易见到唐玄宗,孟浩然却给唐玄宗吟诵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诗句,搞得唐玄宗很不高兴。所以,即便孟浩然能够得到举荐的机会,他也不见得能把握住。王维认为,孟浩然过惯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样悠闲的山居日子,难免与“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的官场格格不入,注定没有大的政治发挥空间,还不如顺从本性,回到家乡,醉歌乡野,笑读古书,这才是最适合孟浩然的生存方式。
这场酒会后不久,孟浩然就启程回了襄阳,后来他也曾再入长安为张九龄树碑从事,但终其一生也不曾入仕。虽然退居田园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孟浩然对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热爱也是发自内心的。他在诗中说的“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等都表达了对悠闲放逸的隐士生活由衷的向往,他希望能够成为像陶渊明一样在山水之间,自得其乐的隐士。孟浩然对山水田园的一往情深,让他能够在平淡闲适的生活中捕捉到不易为常人所察觉的微妙情趣。孟浩然将自然之景巧妙地转化为生动的意象,不仅营造出一种逍遥自得之趣,更意在象外,以特有的冲淡清旷的风格,让他的诗歌在唐代享有“清诗句句尽堪传”的盛名,也让他和王维成为了惺惺相惜的知己,并称“王孟”,更以他们为中心推动了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对当时及后世的一批批山水田园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长安分别后,王维和孟浩然从此天各一方,在两人的诗集中,也没见过有两人分别后互赠的诗歌,但他们一定会经常想起对方。对于王维和孟浩然的交往,后世文人都津津乐道,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就曾写诗赞颂,诗曰:挂席名山都未逢,浔阳喜见香垆峰。高情合受维摩诘,浣笔为图写孟公。王维和孟浩然,一个是志得意满的状元,一个是郁郁寡欢的布衣,两个人看起来身份有很大差异,但在两人诗歌风格和心性的和谐面前,一切差异好像都不存在了。王维和孟浩然之间这种真挚的情谊,大概可以用感天动地来形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