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盘点汉朝风云变幻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和变迁。汉武帝时代,是汉朝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充满了风云变幻的时期。在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盘点汉朝风云变幻,探寻这段历史的奥秘。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在位时期,一直都是最被后人向往的一段时间。汉武帝时代:盘点汉朝风云变幻

正是因为汉武帝的积极开拓,让中原王朝的版图,大幅扩张。而且,汉武帝大胆对匈奴开战,打出了中原王朝的尊严。所以自此之后,汉这个字,就成了中原文明的代表。

而且,汉武帝时代,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那个时代,不但出现了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帝国双璧,也出现了司马迁这样的史家之父,桑弘羊这样的经济奇才,张骞这样的远方开拓者……这些顶级牛人,不约而同出现在了这个时代,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耀眼。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从时间顺序来看,整个汉武帝时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汉武帝时代的故事,必须得从汉武帝本人开始说起。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出生于长安。也就是在汉武帝出生这一年,汉文帝去世,然后他爹汉景帝接班。

汉武帝出生的时候,他其实只是他爹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而且他妈也不是皇后,他只是一个普通庶子而已。而且,就在汉武帝四岁那年,他的大哥刘荣,就已经正式被立为太子了。

但是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因为汉武帝他妈,实在是太猛。所以后来,汉武帝他妈,联合了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帮助汉武帝夺嫡。就这样,到了公元前150年,也就是汉武帝七岁那年,汉武帝终于成功上位,成了新的太子。

同时,作为交换,汉武帝就和自己姑姑的女儿陈阿娇,提前定下了婚约。如此一来,陈阿娇未来就是板上钉钉的皇后,而馆陶公主就成了汉武帝的丈母娘。这也是之前的夺嫡斗争当中,馆陶公主愿意帮助汉武帝的原因所在。

至于他大哥刘荣,仅仅当了三年太子之后,就被废了。而刘荣被废之后,仅仅只过了两年,就因为一些事情,被迫自尽了。而那个时候,汉武帝还没登基呢!所以这个做过大哥的太子,也没给汉武帝造成过什么威胁。

而接下来,汉武帝做了九年的太子。到了公元前141年,就在汉武帝正式加冠十天之后,汉景帝就去世了。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年仅16岁的汉武帝,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十六岁的汉武帝,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充满了雄心壮志,觉得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不光是信心问题,也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比较雄厚。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已经积攒出了非常强大的国力。而这种国力,其实才是汉武帝自信的根本。

所以接下来,汉武帝登基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汉武帝的推动下,很快,汉朝高层进行了大换血。原本崇尚黄老之道,倾向让国家休养生息的官员,都被汉武帝换掉,换成了儒家学派的官员。

在汉武帝看来,换了高层官员之后,接下来他就可以大范围调整国家政令,推行新政。他可以把整个国家,从原本休养生息的状态,调整为更加激进的状态。这可以为接下来打匈奴,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给汉武帝泼了一盆冷水。

就在汉武帝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的同时,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突然跳了出来,打断了汉武帝的新政改革。

这位窦太后是当年汉文帝的老婆,一生历经了整个汉朝初期,在汉朝内部权势极大。而且,因为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比较年轻,他爹临死之前就说过,让汉武帝凡事都找他奶奶汇报,之后才能正式下令。所以,这位窦太后就可以合法监督汉武帝,权力极大。

而接下来,个人更倾向于黄老思想的窦太后,对汉武帝的改革极为不满。于是很快,窦太后就以太后的身份,将改革彻底打断。同时,汉武帝提拔上来的所有官员,也都遭到了贬黜。很多站队坚定的官员,甚至直接被关押致死。

因为当时汉武帝的年号是建元,所以这场失败的新政,后世就称之为建元新政。

建元新政失败以后,汉武帝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推行新政,并没有那么容易。至少,自己奶奶活着的时候,自己肯定没办法推行新政。

所以接下来的六年当中,汉武帝开始韬光养晦。表面上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开始做一个庸碌的皇帝,所有的事情都听自己奶奶的话。但实际上,汉武帝却在暗中培养自己的人手。只等将来奶奶去世,自己就彻底掌握朝局。

在这六年当中,汉武帝私底下其实做了很多事情。而在这些事情当中,有两件事,对后世影响最大。

第一件事,在建元新政被叫停一年之后,汉武帝某次出城祭祖。回来的时候,路过自己姐姐家,所以就去姐姐家里串门。而接下来,汉武帝在自己姐姐府上,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看的歌女,然后就临幸了这个歌女。

这个歌女,叫卫子夫。

她有个哥哥,叫卫青。她还有个外甥,叫霍去病。

第二件事,在汉武帝临幸卫子夫的同一年,汉武帝又让身边一个叫张骞的侍从,带着一百多个人前往西域。当时汉武帝的想法很简单,他听说西域那边有一个叫大月氏的强大势力,之前被匈奴打败了。而汉武帝这时候想和匈奴开战,所以就想和西域那边取得联系,双方一起夹击匈奴。

于是,汉武帝这时候就让张骞出使西域,打算和西域那边取得联系,然后双方一起对匈奴开战。不过,西域那边的情况,当时汉朝并不是太清楚。所以对于张骞的出使,汉武帝也觉得是一步闲棋而已。

但就是这样一步闲棋,后来却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

总之,经过六年的隐忍之后,到了公元前135年,那位窦太后终于去世了。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马上开始发动起来。整个汉朝高层,再次迅速换血。那些被窦太后提拔起来,崇尚黄老之道的官员,纷纷遭到贬黜。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崇尚儒家思想的官员。

在完成高层换血之后,汉武帝便顺利控制了朝堂,正式亲政。而汉武帝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各地的大儒,举办策论考核。大家一起讨论,接下来汉朝到底该以什么思想治国。

最后,一个叫董仲舒的大儒,脱颖而出。他提出的方案,最让汉武帝满意。所以接下来,就在汉武帝亲政之后的第一年,23岁的汉武帝,就正式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还是在这一年,汉武帝又正式推行了察举制。察举制推行之后,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上升通道。这对于当时很多中下层地主阶层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所以在察举制推行之后,汉武帝迅速取得了帝国中下层地主阶级的支持,儒家学说也迅速推行全国。

而随着儒家学说,正式取代黄老之道,成为汉朝新的治国思想。整个汉朝,开始从原来休养生息的低功耗状态,转变为集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更强,也更有利于接下来汉武帝做事。

所以,就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年之后,汉武帝就采纳了主战派官员王恢的建议,在山西马邑地区设伏,正式开始对匈奴动手。

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矛盾,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只不过之前汉朝一直在积攒实力,之前的几十年里,汉朝一直以和亲的方式,尽量安抚匈奴,一直都在隐忍。

而到了汉武帝这里,汉武帝不打算再忍了。汉武帝打算直接以战争的方式,彻底打残匈奴。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汉朝的主战派官员发现,匈奴警惕性不够。汉朝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吸引匈奴主力到汉朝边境,然后将匈奴主力彻底消灭,以此来解决匈奴问题。

客观来说,这个方法从战略角度出发,确实是可行的。当年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先对匈奴示弱十多年,然后吸引匈奴到赵国边境,进入自己的包围圈。然后,再将匈奴就地歼灭。

从李牧打匈奴,到汉武帝准备打匈奴,这期间刚好过了一百年。因为有先例在,所以当时的汉武帝,很快就批准了主战派的提议。当时汉朝调动了三十多万精锐,在山西马邑地区设伏,打算一举歼灭匈奴。

但结果,匈奴主力来了之后,却提前察觉到了异样,提前撤走了。这就导致所谓的马邑之谋,最后无功而返,反倒是打草惊蛇了。自此之后,匈奴那边同样也撕毁了和亲协定,开始更加频繁地袭击汉朝边境。

不过,这场失败的马邑之战,好歹也算是正式开启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大幕。从这时候开始,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大战,就正式开打了。

当然,在这场战争开打之初,汉朝这边,其实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汉朝内部,准确确实不足。而且,汉朝高层也存在很多主和派,他们主张继续和匈奴和亲,通过和亲来安抚匈奴,尽量不要打仗。连高层的意见都没有统一,汉朝想要大规模和匈奴进行野战,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马邑之战结束以后,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汉武帝一边整顿军备,强化北方的防线,让匈奴没有可乘之机。另一边,在汉朝内部,汉武帝也在不断集权,不断统一思想,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决战做准备。

因为汉武帝的防备,在这五年当中,匈奴虽然频繁袭击汉朝边境,却始终没能跨过长城袭扰内地。而在汉朝高层,这期间则是发生了一系列大事。

首先,马邑之战失败之后,汉武帝意识到当时汉朝的军界,存在很大的主和派。很多文景之治时代留下来的老将,都不愿意和匈奴进行野战。这对于接下来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显然是很不利的。

所以在这之后,汉武帝就开始大力提拔很多少壮派将领,并且对其中很多优秀的人,重点培养。就这样,以卫青、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为首的一些少壮派将领,开始迅速崛起,逐渐掌握汉朝高层军权。

其次,汉武帝也意识到,当时朝中之所以有很多主和派的存在,阻挠自己推行政令,背后其实有外戚世家的影子。准确来说,就是汉武帝奶奶家,以及汉武帝他妈家。作为前朝留下来的外戚家族,他们并不喜欢汉朝大规模开战,因为这不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

反倒是汉朝一直平静,他们可以利用外戚的身份,不断巩固自身权势,长时间吃老本。

对于这两大外戚世家,汉武帝也很头疼。因为当时汉武帝的母亲还在世,而汉武帝的皇后,又是窦太后的孙女,间接代表了窦家。所以汉武帝实在是不方便,直接对两大外戚世家动手。

这不光是情面的原因,更是因为自身统治基础的原因。当时察举制刚刚推行没几年,汉朝绝大多数官员,要么是外戚,要么是老刘家的后代,要么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后两种人,一直是汉朝皇帝之前最忌惮的对象,一直在极力打压。所以汉武帝即位之初,能重用的就只有外戚。

如果当时汉武帝对两大外戚家族下狠手,很有可能会导致自身皇权不稳。这种事情,汉武帝肯定是不会做的。

所以,直到马邑之战结束两年之后,汉武帝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机会。那一年,汉武帝的舅舅结婚。结果在婚礼上,窦家代表人窦婴的朋友,为了给窦婴拔份,大骂汉武帝的舅舅。

这件事,原本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接下来,在汉武帝的推动之下,却演变成了两大外戚世家的全面冲突。最后,两大外戚世家,两败俱伤,实力折损都比较严重。窦婴直接被处死,田蚡也在不久之后,惊惧而死。

这就是历史上的灌夫骂座事件。

通过灌夫骂座事件,汉武帝狠狠打压了两大外戚世家,削弱了外戚的权力。同时,汉武帝又大力提拔卫子夫家族,作为新的外戚家族,和传统外戚争权。

一年之后,公元前130年,就在汉武帝27岁那年,汉武帝又以玩弄巫蛊之术为名,废了自己的原皇后陈阿娇,再次打压了传统外戚。而且,四年之后,汉武帝的母亲又去世了。随着这两位关键人物先后出局,汉朝的传统外戚势力,也就彻底被打压下去了。

与此同时,随着传统外戚势力没落,以卫家为首的新外戚,开始迅速崛起。同时,汉武帝又大力提拔很多士族官员。通过这些人,汉武帝终于彻底控制住了朝堂,再也没有反对他的声音了。

顺便说一句,那位陈阿娇被废之后,结局其实也不算太差。晚年的陈阿娇,虽然没了皇后的位置,但自身的待遇却没有任何削减,依然是衣食无忧,最后安然善终。相比历史上其他被废的皇后,以及后来的卫子夫,陈阿娇的结局,已经算是不错了。

因为彻底控制了朝堂,接下来,汉武帝终于可以彻底对匈奴开战了。

就在陈阿娇被废一年之后,匈奴再次袭击汉朝边境,这一次,汉武帝不再下令固守,而是让汉朝军队主动出击。在汉武帝的安排下,汉朝的前线军队分成四路。在其他军队固守长城一线的同时,这四路军队,直插匈奴腹地。

因为是第一次进入匈奴腹地作战,这一次,汉朝的战绩并不算漂亮。其中三路大军,要么被击败,要么压根没碰着匈奴人。唯有卫青率领的那一路,直接打到了匈奴祭天的圣城龙城,斩获颇丰。

所以自此之后,卫青就彻底甩开了其他将领,逐渐成了汉朝军方的第一人。

这一战,后世史称龙城之战。

龙城之战,虽然战果不大,但是却第一次在匈奴的地盘,打赢了匈奴。所以这一战的结果,象征意义其实更大一点,对汉朝产生了巨大的鼓舞。自此之后,汉朝军队逐渐意识到,原来在草原上自己也能打垮匈奴。

所以一年之后,当匈奴再次袭击汉朝边境的时候,汉朝再次采取了之前同样的打法。一边固守长城,牵制住匈奴的主力军队。另一边,卫青亲自率领麾下精锐,直插匈奴后方,扫荡匈奴控制的河套地区。

而经过卫青的扫荡之后,很快,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被彻底清空。而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汉朝又开始大规模向河套地区移民,并且在当地大规模建造防御工事。经过这一番操作之后,汉朝就彻底消化了河套地区。然后就可以拿河套地区,作为前进基地,继而打击匈奴腹地了。

同时,也正是在这一年,卫子夫终于给汉武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刘据。因为给汉武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而且卫青又在前线大获全胜。所以在这一年,汉武帝正式下旨,立卫子夫为皇后。自此之后,卫家作为第一外戚家族的地位,就算是彻底坐实了。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汉朝一直在努力消化河套草原,所以对外战争就暂停了下来。不过,腾出手的汉武帝,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开始解决汉朝内部问题了。

在这三年当中,汉武帝采纳了官员主父偃的提议,正式开始执行推恩令。推恩令执行之后,那些刘氏诸侯王的封地,就可以被所有的后代继承。自此之后,困扰汉朝多年的地方藩王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而在推恩令推行的过程当中,唯一比较势大的淮南王,曾经想过要起兵造反,但最后尚未开始就被粉碎了。而淮南王倒下之后,其他的刘家诸侯王,更没有造反的能力,推恩令也就彻底执行下去了。

同时,汉武帝还采纳了主父偃其他几个建议。比如说向河套地区移民,在当地建造防御工事,彻底消化河套地区,这就是主父偃的主意。再比如,立卫子夫为皇后,还是主父偃主动提出来的。另外,主父偃还提出,将天底下的有钱人,都搬到京城周围居住,以此来强化汉朝中央的影响力,汉武帝同样也采纳了。

这几个建议,都大幅提升了汉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但同时,这几个主意都比较得罪人,所以几年之后,汉武帝不得不把主父偃推出去背锅,以贪污为由,直接杀了主父偃。

当然,主父偃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建议,还是给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之后,随着汉朝彻底控制了河套地区,汉武帝再次开始主动对匈奴进攻。而且,在这三年当中,那个已经出使西域十多年的张骞,终于回来了。而张骞这趟前往西域,虽然没能促成大月氏出兵,却带回了很多有关西域的情报,以及匈奴内部的情报。

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开始主动调整战略方案,准备主动进攻匈奴的右贤王所部,彻底将匈奴从中间打断。公元前124年,汉朝分兵多路,同时向匈奴发起进攻。其他几路军队,主要的目的是牵制匈奴其他部分的力量。而卫青率领的汉朝主力,则是主攻匈奴的右贤王所部。

经过一场大战之后,卫青大获全胜。右贤王的势力退回了漠北,自此之后,匈奴东西两部分失去了联系。尤其是对河西走廊一带,匈奴主力那边,彻底失去了直接联系。

对此,匈奴人自然不能忍。所以一年之后,单于亲自带人前来报复。但结果,却被卫青给打了回去。也就是在这一战当中,霍去病脱颖而出。以八百人的兵力,打掉了匈奴的重要指挥部,迫使匈奴不得不提前退兵。

因为霍去病的崛起,导致卫家的力量再次提升。所以在这一年之后,汉武帝就把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正式立为的太子。

而这一战结束之后,汉武帝就大力提拔了霍去病,开始让霍去病负责接下来的战争。一年之后,霍去病正式率兵,杀入河西走廊。在霍去病的猛攻之下,很快,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部众,就被彻底打垮。最后,残余的匈奴部众,只能直接投降汉朝。

自此之后,河西走廊一带,就彻底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的实控范围。同时,汉朝通往西域的通道,也彻底打通了。所以接下来,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去和西域的那些小国进行联系。在这次出使当中,张骞直接抵达了中亚地区的康居、大宛等国家,并且将汉朝的威名,传播到了西亚。

这就为接下来丝绸之路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随着河西走廊被拿下,匈奴在西边的势力,被彻底打残。而且,自此之后,匈奴在地理上,失去了和羌族以及西域小国的联系,实力大减。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就准备正式对匈奴发起决战。

但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却逐渐出现在了汉武帝面前,那就是汉朝国库没钱了。

为了搞钱,继续支撑前线战争,接下来,汉武帝开始逐渐重用桑弘羊,并且搞出了一大堆的搞钱手段。比如说盐铁收归国营、酎金制度、平准均属制度等等,靠着这些制度,汉武帝合法洗劫了西汉国内几乎所有阶层。

靠着这些新得来的钱,汉朝才可以继续打下去。

所以,就在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一年多以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正式对匈奴发起了决战。决战开始之后,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五万精锐,杀入草原深处。卫青主攻单于本部,而霍去病则是主攻左贤王所部。

最终,卫青打垮了单于所部,而且差点抓住了单于本人。至于霍去病,同样打垮了左贤王所部,并且在匈奴祭天的圣山,完成了封狼居胥壮举,之后又彻底打穿了匈奴整个地盘。

经过这场漠北决战之后,匈奴被彻底打垮。此后二十年里,一直到汉武帝在位后期,匈奴只能龟缩在漠北,漠南再无匈奴王庭。

漠北决战结束以后,汉朝开始继续对匈奴施压,打算让匈奴彻底归降。但匈奴依然嘴硬,不肯彻底投降。所以,漠北决战结束两年之后,汉武帝再次下令,让霍去病带兵,打算再次深入漠北开战。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霍去病却突然暴毙。而霍去病的暴毙,也打断了汉武帝彻底攻灭匈奴的计划。因为除了霍去病之外,再也没人能够率领少量骑兵,深入漠北作战。哪怕是卫青,需要的兵力也远在霍去病之上。而当时的汉朝,国力已经支撑不起这么多军队了。

所以在这之后,汉朝不得不停止了对匈奴的灭国战,开始转为向其他方向扩张。

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朝先是休养生息了几年,重新集结战争资源,解决国库问题。几年之后,汉朝再次重启对外战争,开始收拾汉朝周围其他小势力。

公元前112年,汉朝对南越国发起灭国战。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派兵进入西南,控制了夜郎、古滇国等地区,彻底控制了西南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朝对卫满朝鲜发起灭国战,并且在当地设置了辽东四郡。公元前108年,汉朝开始向西域方向进军,并且在这一年,灭了楼兰和车师……

总之,在这几年当中,汉朝基本上是连年开战,而且基本上是一年灭一国。当时匈奴已经被打趴下了,在汉朝周围,已经没有能够和汉朝抗衡的势力了。所以当时汉朝扩张的速度,快的难以想象。

到了汉武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朝的国土面积,比之当年汉朝从秦朝手里继承的国土面积,至少增长了八成,几乎快要翻倍了。

但同时,连年的战争,对汉朝的国力,也形成了极大的负担。所以,在连续灭了几个国家之后,汉朝国内的反战声音,越来越强。而且,底层百姓的负担,也越来越大。所以从这时开始,西汉国内开始逐渐有小规模的骚乱了。

另外,就在西汉攻灭楼兰两年之后,公元前106年,卫青死了。

卫青的死,不但造成卫家的根基被斩断,而且也让汉朝军界出现了巨大变化。卫青在世后期,虽然不用主动领兵,但在他的指挥下,汉朝还是能迅速对外扩张。但是等到卫青去世之后,汉朝已经没有这种级别的名将了。

所以接下来,汉朝开始出昏招了。

就在卫青去世后不久,汉武帝又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因为汉朝国土面积迅速增加,中央的管控难度大幅提升。所以在这一年,汉武帝开始正式推行刺史制度。这对于后来的汉朝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因为卫青死了,汉武帝迫切需要再找一个替代卫青的人。所以接下来,汉武帝找了一圈,很快就找到了另一个外戚,李广利。李广利的妹妹,也是汉武帝的宠妃。当时卫家势大,汉武帝也需要再提拔一个新外戚,以此来和卫家抗衡。

就这样,李广利上位了。

但事实证明,这个被汉武帝选中的李广利,能力比卫青差了太多。而这种能力差别,也直接体现在接下来的战争上面。

李广利被提拔起来之后,汉武帝首先让他带兵征讨西域的大宛。客观来说,当时李广利得到的力量,并不算弱。但结果,李广利却惨败而回。

在这之后,汉武帝恼羞成怒,再次派给李广利大量军队,以及很多卫青和霍去病带出来的校尉,让他继续征讨大宛。靠着这些力量,李广利总算是艰难的拿下了大宛。在西域这边,再次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这就为后来汉朝在西域开设西域都护府,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李广利的能力不足,也给汉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接下来,汉武帝却选择继续相信李广利,并且让他负责对匈奴的战争。和大宛相比,匈奴就要厉害太多了。虽然当年卫青和霍去病,已经打残了匈奴。但是经过二十年的恢复之后,匈奴此时已经恢复了不少,再次走出了漠北。

而接下来,当李广利和匈奴交手之后,很快就开始损兵折将。在这期间,就发生了著名的李陵投降事件!当时汉朝将领李陵,以五千步兵,挡住了匈奴数万军队的进攻。结果在这期间,汉朝其他军队,却没有任何一支前来增援。

这种事情,要是放到卫青时代,绝对不可能发生。

而且战后,因为李陵投降了,汉朝中央大部分官员,都大骂李陵。唯有太史令司马迁,给李陵求情。这件事,后来也导致汉武帝勃然大怒,司马迁直接遭受了宫刑。好在这之后,司马迁依然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那部史家绝唱的《史记》。

但这些事情,究其源头,其实都是李广利能力不足导致的。

因为李广利能力不足,所以接下来,匈奴开始迅速死灰复燃,重新走出漠北,再次给汉朝造成了一定了压力。而李广利这个人,外战外行,内斗却是内行。在掌握了兵权之后,李广利开始不满足于自身地位,开始想要帮自己的外甥争储。

李广利的外甥,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虽然当时太子刘据,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太子,但即便如此,以李广利为首的一群人,还是想要打掉太子,然后拥立老五。同时,当时朝中很多奸臣,也不喜欢太子刘据,都想让刘据倒台。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反对太子刘据,反对卫家的势力,迅速成型。

于是接下来,巫蛊之祸就发生了。

简单来说,当时反对派设了一个圈套,先是陷害了刘据的大姨夫公孙贺。公孙贺也是当年汉武帝提拔起来的少壮派将领,只不过天赋差一点。所以后来,公孙贺就由军界转入政界,而且还娶了卫子夫的大姐,成了汉武帝的连襟。而在卫青死后,他更是升任丞相,成了卫家在朝堂上的顶梁柱。

但是反对派发动之后,首先就给公孙贺扣了一顶诅咒汉武帝的帽子,最后干掉了公孙贺。公孙贺倒台之后,卫家在朝堂上的势力骤减。而且接下来,反对派又借着查巫蛊的名义,大肆清理卫家党羽。

一年之后,等到卫家的党羽清除的差不多了,反对派终于发起总攻。当时反对派在太子的家里,发现了巫蛊用的小人。为了自保,太子刘据不得不起兵自保,最后兵败之后,不得不选择了自杀。

巫蛊之祸发生以后,汉朝发生发生了剧烈动荡,卫家的党羽被彻底清除一空。而接下来的几年里,汉武帝则是开始不断布局,探查巫蛊之祸的真相。查清真相之后,汉武帝又开始诛杀那些陷害太子的小人。

经过汉武帝的诛杀之后,汉朝高层再次被清理了一批一大批精英。同时,因为当时李广利正带兵在前线和匈奴对战,为了活命,李广利不得不主动和匈奴决战。最后导致七万汉军精锐,埋骨草原。而李广利本人,事后则是投降了匈奴。

自此之后,匈奴再次崛起,当年卫青和霍去病好不容易打下的战果,也几乎损失了大半。

而等到清理完陷害太子的奸臣之后,汉武帝的身体也就彻底不行了。在这之后,汉武帝不得不迅速布置自己的身后之事。在汉武帝的安排下,他的幼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同时,刘弗陵的母亲,则被汉武帝提前赐死。

另外,汉武帝还选了四个自己信得过的大臣,作了辅政大臣,负责辅佐小皇帝刘弗陵。而这四个人当中,汉武帝选中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霍光。霍光很忠心,而且也很有能力。这就为接下来的昭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另外,除了确定继承人之外,汉武帝还叫停了所有大规模工程,停止对外战争,彻底开始休养生息。同时,汉武帝还开始重用赵过等农学专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缓和国内矛盾。

就这样,公元前87年,弥留之际的汉武帝,正式立自己的幼子刘弗陵做了太子。两天之后,汉武帝便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

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致历史。

有波澜壮阔,有起起伏伏,也有很多失误。

但不管怎么说,汉武帝开疆拓土的贡献,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就算晚年有所失误,这样的汉武帝,依然值得我们去尊崇。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