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聪明绝顶的他如何进行周密安排?撤退中也蕴藏着巨大智慧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他的聪明才智仍然在世间流传,留下了一段令人敬佩的周密安排。当撤退之际,诸葛亮巧妙地隐藏了他的战略智慧。他谨慎地选择了一个时机,运用了巧妙的战略布局,将整个撤离过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极大的智慧。

关于诸葛亮一生的功过是非,史学家已有许多论著,对他军事战略方面的成败得失,也有不少评说,本书后文尚有专评。琴琴姐在家乡本次就诸葛亮临死前对蜀军撤退汉中的周密安排,联想到一点撤退的艺术。

书中写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之际,他曾于榻前嘱咐杨仪:“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吾军可今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果然,当司马懿得知“蜀兵已尽退”的消息时,料定“孔明真死矣”,便急忙引兵迅速追来。接着,演义的作者以他精湛的艺术之笔,安排了一出令人称奇叫绝的好戏。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聪明绝顶的他如何进行周密安排?撤退中也蕴藏着巨大智慧

这番精彩动人的描写,又一次把诸葛亮料事如神和使对手闻风丧胆的谋略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句广为传播的民谚,就是从这里来的。由此联想到孔明六出祁山中其他几次退军的情景,每次都各有特色,不拘格。

如一出祁山,他以疑兵之策安然撤军;二出祁山,他采取伏击战,杀敌“回马枪”之后而撤离;三出祁山,他运用“退避三舍”之计,打败敌兵,顺利撤出战场;四出祁山,他施展“减兵添灶”之计,徐徐退去;五出祁山,又于木门设伏,破敌追击部队,从容撤离。这几次撤退,包括六出祁山“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次撤军,虽然包含着文学家许多虚构和夸张的描写。

但却事实地反映了诸葛亮的一贯思想诸葛亮说过,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他还明确地阐发过“善败者不亡”的主张。从演义对诸葛亮这六次撤军的艺术描写中,可以使我们悟出一条道理一一退却也是一门重要的指挥艺术。十六计,走为上策。“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解语说:“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此计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形势于我不利,要避免同敌人决战,出路只有三条投降、媾和、退却。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媾和算一半失败;退却则可转败为胜,所以称“走为上”策,在战争中,指挥员能不能预先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不利形势,作出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后果必然是大不相同的。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一书中指出 支军队能在失败的环境中挺立不动其价值远高于在胜利环境中勇敢争先。

因为向敌人进攻,只有血气之勇就够了。而在一个强大的敌人面前实行困难的退却,那却是真正的英雄。所以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地应该受上赏的。”实践证明,退却作为一门军事艺术与进攻一样,包含着无穷的变化之法,和从被动中摆脱敌人的高度智慧。

演义描写孔明祁山作战六次退却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临机应变,不循旧套,每次都有新招,这就把对手搞得晕头转向,使其无法把握蜀军的行动规律,体现了高超的退却艺术。在演义这部战争画卷中,还有许许多多描写撤退的情节,它们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倘若我们把它们集中起来加以考察,一定会从中领悟到不少真正的学问。这比起军事论著中那些专门谈撤退的原则,无疑要丰富得多,形象得多。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