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伟大帝王之一。作为西汉时期的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多项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改革政策,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他不仅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注重发展经济和加强政府管理,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治国经验。在中国历史上,汉景帝刘启被视为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君主,他的治国思想和成就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阳陵考古队发掘了汉景帝陵墓附近的外葬坑。
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其中褐家鼠的骨骼引起了考古人员的疑惑。
随之出土的还有“太官之印”,“大官令印”等封泥,“太官”就是汉代的御厨,说明这些动物是处理好的食材。
既然如此,老鼠是怎么回事,难道汉景帝吃老鼠?
考古人员随即得出结论:不可能,老鼠怎么能吃?老鼠应该是误入此处。
然而考察中山靖王墓和南越王墓,也有类似发现,说明当时确实可能有此风气。
所以说,不要以今度古,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历史。
对汉景帝的认知就是如此。
一、刘启的童年汉景帝大名刘启,刘启的出生改变了中国的节气。
“惊蛰”以前叫“启蛰”,就是为了避他的诲才改了名。
刘启的出生是个意外。
刘启的母亲窦氏本是清河地区的良家女子,吕后当政时被选入宫,吕后要选一批宫女分赐诸侯王,就看上了窦氏。
思乡心切的窦氏本想去赵国,离家近,于是贿赂主管此事的宦官,不想宦官拿钱不办事,搞出了乌龙,把她的名字放在了去往代国的名单上。
木已成舟,后命不可违,窦氏只能含泪远嫁,后来就生了刘启。
祸福相倚,出于军功集团的需求,吕氏覆灭后,仁柔的刘恒被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窦氏由此成了皇后,也就是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那个反派窦太后。
少年刘启喜读书,善“驭射”,其培养标准,完全是先秦时精通六艺的封建贵族。
刘启出身诸侯王,后来他却成了诸侯王的掘墓人。
少年的刘启,最重要的事是遇到了和他纠缠半生的晁错。
晁错“多智”,“善辩”,其文章铺排恣肆,辩丽华富,就是先秦时游士纵横家的风范。
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游走于各国,摇唇鼓舌的“处士”既是礼坏乐崩的产物,也是礼坏乐崩的推手。
其他贵族不喜欢晁错,独“太子善错计谋”,刘启一眼就爱上了晁错。
晁错的计谋是什么?就是“善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以“法、术、势”驭下之计谋。
刘启之遇晁错,就像秦孝公找到了商鞅。
刘启干的另一件事,是打死了吴王太子。
文帝当政时,吴王刘濞的太子觐见,俩小孩无聊,就下起了六博棋。
这是项源远流长的游戏,孔融的俩儿子死前玩的就是这个游戏。
两个孩子下棋时,因为争胜负,吴王太子口出不逊。
本着“能动手绝不动嘴”的原则,刘启直接抄起棋盘砸了过去。
吴王太子头破血流,当场被打死。
司马迁说是景帝的性急失策引发了七国之乱,从这个事件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后事的某些端倪。
二、景帝削藩汉景帝即位后,立刻与晁错谋划削藩。
有人指出应该缓行,晁错说:“诸侯王早晚要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与其等他们实力作大,不如现在就削。”
汉景帝于是颁布削藩令,先削了楚王、赵王、胶西王,而后轮到吴王刘濞。
刘濞没有像前面几个一样坐以待毙,景帝三年正月,刘濞杀境内两千石以上汉官,联络另六个诸侯王,正式起兵造反,七国之乱暴发。
七国打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没人会相信真的杀了晁错,七国就会罢兵,造反这种事,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有造了一半缩回去的。
汉景帝不是弱智,他当然也不信。
可是当袁盎提出杀晁错时,景帝还是答应了,为什么?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察一下袁盎的朋友圈。
早年绛侯周勃以谋反罪下狱,袁盎出面宽释,周勃于是与袁盎成为至交,有了这层关系,他和周亚夫自然也是朋友。
季布的弟弟犯罪,逃到袁盎那里,袁盎匿藏了他。
袁盎曾出言指导申屠嘉,与窦婴也是“素相善”。
所以袁盎来,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了军功集团。
晁错帮汉景帝干的第一件事,其实不是削藩,而是削弱丞相和军功集团的权力。
七国之乱暴发时,汉景帝问晁错怎么办,晁错出了个害死自己的主意:让景帝御驾亲征。
晁错不是自己不想去,而是他真不会打仗,打仗这个事,只能靠军功集团。
这个主意之所以害死了他,不是景帝怀疑他不忠,而是景帝认识到,这些“处士”虽然能言善辩,但是打仗不是大专辩论赛。
打仗,还只能靠军功集团,自己确实性急了。
于是晁错就遭遇了历代改革者常见结局,改革引发不满,皇帝只能拿你的脑袋当刹车,平息众怒。
杀了晁错后,周亚夫开始发力,七国之乱三个月即被平定。
七国兵败后,诸侯王再也没有对抗中央的能力,削藩顺利进行。
三、汉景帝与晁错景帝和晁错的故事并不新鲜,前有商鞅和秦孝公,后有文明皇后和他的情夫李奕,都是这种故事的翻版。
一个有才智的“处士”遇到想要集权的君主,于是他们就上演了“半生缘”,说是半生,是因为这些“处士”都没有好下场。
身为小贵族的太史公不喜欢这种“处士”,于是在商鞅的传记里编了个故事,说商鞅最后后悔了,感叹:“为法之弊,乃至于此”。
其实他们不会后悔,就像主父偃说的:“生当五鼎食,死当五鼎烹。”
对他们来说,路只有一条,除了当个“处士”,为君王之刀鞭,助君王铲平贵族,他们没有别的发挥自己的办法。
被景帝利用的“处士”,又何止晁错一人?候封、宁成、郅都都在后面排队呢,景帝利用这些“处士”,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从大汉王朝来说,他开启了这个王朝由“积累财富,藏富于民”到“聚敛财富,有所作为”的转换,他养的战马支撑了汉匈战争,他积累的铜钱,供给了武帝的好大喜功。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景帝处在“周秦之变”最后完成的前夕,他削平诸侯王,逼死周亚夫,打压军功集团,任用酷吏,惩治豪强,为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他使西汉王朝无比强大,只不过这种强大是以燃烧让它强大的因素为代价的。他的政策聚敛了财富,却伤害了经济活力,降低了财富再生产能力。
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参考资料:宋斌斌.汉景帝继位之初的势力团体[J].文史天地,2024,(02):50-54.
刘宇辰.汉武盛世的奠基者——汉景帝历史地位的新认识[J].秦汉研究,2016,(00):1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