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最雄壮豪迈的一首诗,这才是真正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乃是指那种挺立不屈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洛神赋》中,曹植用最雄壮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鲜明的建安风骨画卷。这种风骨不是源自力量的夸张,而是来自胸怀的豪放和志向的高远。建安风骨,正是这种气概和风度赋予文人武士无尽的力量和品格。

《诗经》与《楚辞》为我国并称的两大诗歌源头,开创了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但是在秦朝时侯,因为焚书坑儒的缘故,诗歌文化一度出现了中断。汉朝的大赋多排张铺比,注重辞藻而忽视了意义,违背诗歌传统。这一现象直到东汉末年才有所改观。

曹植最雄壮豪迈的一首诗,这才是真正的建安风骨

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三曹,以及建安七子等人,开始发掘诗歌的乐府传统,注重现实意义的阐发,这才使诗歌有了新的发展。这段文学史我们如今提起来的时候往往是以建安风骨为代称,那么建安风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风格呢?

相较于同时期其他文人,曹植的名字似乎更被我们熟知,他的七步诗也是一段历史佳话。其实曹植的诗作也是很能代表建安风骨的,加上他才情又高,文学成就也是斐然。试看下面这首《白马篇》

《七步诗》乃是曹植与曹丕争权失败之后,遭到曹丕迫害所作。此时的曹植已在政治上心灰意冷,诗作中多半流露出伤心悲情的意味。但《白马篇》是不同的,真可谓少年意气风发之作。

身骑白马飞驰在西北大地,试问这是谁家健儿,原是幽并游侠。自小便投身沙场,身手勇武,胆识过人,乃是军中良将。边塞之地战争频发,壮士自然要四处征战,与匈奴、鲜卑等敌人斗争。为了家国大业置自己性命于不顾,更无私心保全小家庭。为国赴死,慷慨凌然,视死如归,这才是真正的壮士!

这首诗是曹植年轻时候所作,此时的他深得曹操信赖,继承位置的希望很大。曹植本人的能力也很出色,文治武功皆不平凡,胸中当然也就怀揣着更大的理想。他写下这首《白马篇》,既是对于沙场壮士的歌颂,也是对于自我志向的舒展。

所谓建安风骨,正是如此这般抒发真情实感,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精神,一如曹植所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曹植的雄心壮志更是在这首诗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种说法此时乃是曹植以自己的兄长曹彰为原型所作,“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正是曹彰的真实写照。结合曹植和曹彰的关系比较密切,这种说法也是却有可能的。

即便如此,这首诗也是曹植自己理想的寄托。无奈最终在权力的斗争之中因为过于天真败下阵来,被曹丕继承大位,自己只好落得一个堪堪苟全性命的局面,实在坎坷。

但《白马篇》对于建安风骨无疑是最好的阐释,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