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名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却至死都没有归降刘邦

在秦末乱世,名将章邯曾是秦朝强国的一员重要将领,但最终却选择投降项羽,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议论。与之相比,汉初开国功臣刘邦却始终坚持不投降项羽,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和统一大业。两位名将在对待投降问题上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与结果,这也反映出不同人性格与胸怀的差异。

据历史记载,秦末名将章邯在项羽起义之初曾率领二十万大军投降了项羽。但是,当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战败后,章邯并没有归降刘邦,而是选择了自杀。

具体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个人的忠诚、荣誉感、价值观等等。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只有章邯自己才知道。

1、 历史背景

秦末之战中,发生了一场足以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战斗巨鹿之战。此战,项羽以其卓越的军事素养和非凡的胆略,将秦军打得溃不成军,确立了他在各大诸侯之中的领袖地位,奠定了后来楚汉之争的基调。

秦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战乱时期,各个诸侯国互相争斗,形成了七雄之势。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当时的诸侯之一,他们之间的争斗是当时最为激烈的。

章邯对于大秦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当年秦始皇时代,章邯也参与了六国之战,那时候他还是王翦的手下。

秦末名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却至死都没有归降刘邦

(章邯)

章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终于被提拔为大将。秦二世年间,章邯因军功,被提拔为太常侍,成为九卿之一,在朝堂上也算得上是一方重臣。

章邯追随秦国征战六国,最终统一天下,他亲眼目睹了秦国在战争中的节节胜利,也深刻体会到了秦国的残酷残酷,尤其是秦国统一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民夫不堪劳役,严刑拷打,无路可走,于是一波又一波的起事,“诛暴秦”之声,几乎顷刻之间传遍了秦王朝的每个角落。

章邯身为秦国的将军,平定叛乱是他的责任,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表现还算不错。

然而“天下苦秦久矣”,各地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反秦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也是一种潮流。如此一来,章邯对秦的忠心自然会受到影响。

章邯作为一个将领,自然要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利益,才能做出最为明智的选择。而他对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区别很清楚,他清楚自己的处境,不想趟这趟浑水。

章邯曾经是秦朝的名将,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他和王离率领五十万秦军抵挡了刘邦的四十万大军,为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章邯选择归降刘邦,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但会被刘邦所忌惮,而且还会遭到秦国其他将领的鄙视。

而章邯选择归降项羽,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他。

秦朝灭亡后,章邯被封为了雍王,建都废丘。后来韩信引来大水淹没废丘,城池告破,章邯拔剑自刎。

二、实力不济

项羽灭了王离后,章邯与项羽在正面交锋,两军僵持不下。就在这时,秦二世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不顾前线战况,直接派人去训斥章邯,让他错过了最佳的机会。

章邯有苦说不出,只得让马欣去咸阳见秦二世。不过,赵高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司马欣非但没有见到皇帝,反而被赵高怀疑,险些丢了性命。

司马欣回去之后,将朝中的事情和章邯说了一遍。《史记·项羽本纪》:“辛至军,上疏,赵高用,不可为也。今日能赢,高忌妒我的功劳;不能赢,就得死。袁将军,您看如何?”

(项羽)

这让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章邯心中一片冰凉,没有了朝廷的信任,他就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就在这个时候,赵王帐下将军陈馀的一封书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信中,陈馀将章邯的处境说了一遍,还详细地介绍了秦军大将白起和蒙恬是如何立下大功,最后却被“兔死狗烹”的下场。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将者,在外待得时间长了,就会被处死,也会被处死。而天下亡秦国,明眼人都知道。

今日不能直言谏言,又是亡国之将,孑然一身,却又想永存,项羽在那个时候,号称“西楚霸王”,实力在所有诸侯之中是最强的。

这是何等的悲哀!君何不起兵从之,约征秦,分王其地,与之为一;你说你是懦夫,你是不是看不起你的老婆?”

看到陈馀的书信,以及自身的情况,章邯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但这个时候的刘邦,正在和项羽争夺天下。从两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来看,章邯根本就没想过投降。

不过,在目睹项羽击败刘邦的一幕后,他却是起了投靠项羽的心思。当时,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是天下群雄之首。

但项羽的性格非常暴躁,经常在战场上出现暴走的情况。这一点,让章邯感到非常害怕,因此,他也产生了归顺项羽的念头。

相反,刘邦对章邯也是非常忌惮的。如果章邯归降刘邦,那么刘邦就会让他感受到极大的威胁。这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刘邦)

除此之外,章邯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的出身。根据《史记》记载,章邯是战国时期魏国宗室后裔,他的出身和背景,就让他无法被刘邦接纳。

章邯是出于对项羽的愧疚,才向他屈服的。项羽虽然斩杀了章邯二十万大军,但是项羽对章邯却是极好的。

要知道章邯可是项羽的大仇,杀死了自己的叔父,项羽非但没有杀了他,反而册封了他为王爷。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

三、迫不得已

章邯手下的二十万大军,大部分都是秦朝的老兵,他们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已经非常疲惫。

此外,章邯在军队中的威望并不高,他的士兵对他的忠诚度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章邯选择归降刘邦,很可能会遭到他手下士兵的反抗和背叛。

相比较而言,项羽麾下兵强马壮,将士个个忠心耿耿,所以章邯才会向项羽投诚,以求自保。

章邯知道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既然如此,与其和项羽鱼死网破,还不如直接向敌人投降,不但可以保住将士们的性命,而且还能给自己找一个安身之所。

这种说法并非牵强,在历史上,不战而降的例子太多了,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但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士兵。

章邯虽然是个武将,但骨子里还是有一股温和谦和的气质,这一点从他与王离的合作中就能看出来。

(章邯)

章邯是秦军的中流砥柱,按理说地位比王离还要高一些。但他从来不贪图名利,甚至愿意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别人。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章邯命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则于巨鹿之南,掘地道,令巨鹿之粮尽失。

看得出来,章邯并没有贪图战利品,而是让王离打头阵,自己负责给王离送粮。对古代战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主攻才是军队的核心,功劳和赏赐都是第一位的。

身为一国之将,谁不想身先士卒,章邯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他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吗?我们不知道,但是可能性很大。

不过令章邯意外的是,他的认输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黥布、蒲两位将军,对他们说:秦吏卒尚众,多有不从,至关中,情势险恶,何不将之一举歼灭,由我一人领章寒、长史欣、都尉尹入秦。楚军趁夜直入新安,斩首二十万。”

通过对上述各种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项决策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作出的,特别是这样一项重大决策。

历史是不可能假定的,后世之人也不可能精确地再现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在那个时候的心理活动。

然而,透过重重迷雾,我们却要尽可能地贴近真相,透过史料与剖析,寻找出每一件事情背后所隐含的真相。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