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的战功并不多,为何却很受曹操重视呢?

  夏侯惇更大的功劳,不在战场在农田。

  张邈叛曹,偌大的充州,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小城还在曹操名下。曹操大军匆忙回到充州,驻扎在鄄城,人要吃粮,马要喂草,消耗很大。单凭鄄城、东阿、范县三个小地方,又怎能满足供应?祸不单行,这时闹蝗灾,又逢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发生饥荒。这一年,一解谷子卖到五十万钱还要多。按照汉光武帝时一两银子制钱一千二百算,五十万钱约相当于417两银子,而一斛相当于现代的125斤。也就说,当时三两多银子才能买一斤谷子!当时,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人吃人的惨剧。

  失去根据地的曹操,只能打游击。游击战的最大问题向来是军粮问题。当时,因为缺少粮食,曹操被迫解散了一些新招募的士兵和官吏。粮食,已经成了关系曹操势力集团存亡的第一问题。

  天要绝曹操。但是夏侯惇在,曹操就绝不了。夏侯惇截断太寿水,人工制造堰塞湖,然后再围湖造田。工地上,彩旗飘飘,将士们干得热火朝天。问:大家怎么如此热情高涨,大家指着不远处一个背着土的人,说:“将军一马当先,我等岂敢懈怠?”夏侯惇的特征很突出,他只有一只眼睛嘛!所以,每个士兵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主将正在汗流浃背地背土。

  夏侯惇当时是什么官呢?他那时同时担任陈留、济阴两郡太守,还身居军职建武将军。当时曹操也就只是拥有四五个郡的地盘,可却交给了夏侯惇两个郡。平安时做官,权利大于责任;困难时做官,责任大于权利。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夏侯惇做的官多,大,责任最重。夏侯惇不负使命,身为将军,“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解决了曹军饥荒年月里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曹操势力集团的生存问题。

  也许曹操就是从夏侯惇的屯田工作中得到启发,在官渡之战中,他先断了袁绍的粮道,扼住了他的七寸。那时的将军,谁不愿意挺枪跃马,驰骋疆场,斩将立功?那时种稻子又种不成袁隆平,在农田里累死也不如在战场上挨一刀光荣。夏侯惇却能一门心思窝在农田里,看着别人吃着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的粮食,该需要一种何等的定力呢!

  三国时候,军粮问题一直是决定战争走势的首要问题。关羽降服于禁七军,一下子多了三万张嘴,于禁士兵是北方人,饭量又大,关羽很快遇到了军粮荒,就到孙权地盘上去抢割水稻,结果授人以口实,有了夷陵之败,蜀汉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三国演义》里写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历史上是二出祁山,四次伐魏。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几乎每次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被逼撤兵,他在最后才意识到屯田的重要性,可惜为时已晚。最后一次北伐,他就是在军粮耗尽的情况下死的。曹操集团最终能够做大做强,与曹操一向重视屯田工作是分不开的。曹操为了更好地屯田,还设置了“屯田都尉”这一官职,进行行政的专人管理。而曹操集团的早期,实力不强,屯田工作更显得重要,而曹操早期的屯田工作,主要是夏侯惇带动起来的。

  夸张一点说,曹魏的天下,就是靠夏侯惇那时一筐土一筐土背出来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