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缉令”百试百灵,到底是啥原因呢?

  电视剧或小说里常有朝廷缉拿通缉犯的情节,一般都是通过画像抓人。画像通常画出犯人的外貌特征,并简要描述其犯罪情节和可能的逃跑路线,最后号召大家提供线索协助抓捕。

  可您看过的也应该知道,古代通缉令的画像,那叫一个抽象啊!可能这个逃犯稍作外貌的改变,把自己掩饰的好一点,即使他站在你面前,很有可能你都认不出来。

  您想想啊,是不是在古装剧中您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这个被通缉的犯人,带个帽子或者贴个胡子,就站在了这通缉令的前面,并且是和围观群众站在一起,但周围的百姓却全然没有发现。

  那您可能要问了,古代的通缉令如此抽象,那是不是说只要这个通缉犯会逃,会藏,只要逃到了天涯海角,就会有逃脱的可能呢?

  小编告诉您,不是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名人伍子胥就是被楚平王制作了画像,贴到了楚国各地,逼得伍子胥无处可逃,不得不逃到别的国家,才保住自己一条命。

  可见我们觉得没有实用的“通缉令”,并没有那么不堪,甚至可以说是“百试百灵”。

  那么,为什么“通缉令”这么抽象,还能抓到人呢?其实,这其中有很多种原因,最大原因就是上面写了13个字,这13字就决定了,逃犯根本跑不掉!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如果要到通缉的程度,就证明这个事情是很大的,上上下下的官吏都要配合,所以一般只要这个人被通缉,其祖上十八代就已经被查得清清楚楚,如果想要找自己的亲人求助,那无异于自投罗网。

  既然不能求助自己的亲人,那就跑别的地方躲起来吧,这又是一个问题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进城的时候是需要路引的,这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东西,如果你没有,那就是可疑人员,所以只要被贴了告示,城里就别想进去了,那么就只剩下野外了,野外的危险性也是不用多说了吧。

  可能有人要说了,那还有一些小村子,不也可以躲藏吗,这种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古代还有个罪名“知情不报”罪,也就是你看到一个人可疑,没有向官府报告,那你也是要一起获罪的,这些大大限制了犯人逃跑范围。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通缉令”上有这样13个字,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13个字就是“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这个赏钱的规定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宋元明清逐渐被扩大范围,很多犯人都有这个荣幸被赏钱。到了明朝,甚至还可以因此授官!

  这就相当于你只要抓住一个人,就可以天降横财,甚至可以得到一个小官位,荫庇子孙,这是多么一个大的馅饼啊,寻常百姓哪能不使出十二分力气抓犯人。因此,逃犯如果到了这个程度,全天下就都是敌人了,您说这还怎么躲藏呢?不如乖乖束手就擒吧。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