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西汉有位美丽的女子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由此,让不良画师遭殃,皇帝的内心也是非常懊悔。其实,“昭君出塞”不过是历史上“和亲”故事中的一个,但不同的是,当时双方的身份背景都有了变化。
先来看看呼韩邪单于。
匈奴一开始很厉害,差一点就将刘邦给俘虏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和亲”,打不过,就跟你结成亲家。不过,这期间的战争依旧不断,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打的就更激烈了。
之后,到了汉宣帝时期,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内部争斗相当厉害。最终,打着打着,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然而,来汉求亲的则是南部的呼韩邪单于。
公元前54年,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了汉朝的附庸。于是,汉宣帝将他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
所以,昭君出塞的“塞”,就是“光禄塞”。
当时,呼韩邪单于除了朝贡之外,还提出了一个请求,要娶汉人女子。这时,汉朝的皇帝汉元帝,就将宫女王昭君赐于他完婚。
其实,王昭君只是平民家的女儿,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王昭君是公元前38年入宫,公元前33年“出塞”,其中的时间差,大概就是民间所谓的“不得宠时期”。
在古代,极其讲究“等级”,呼韩邪虽然是单于,但他首先是降臣,再成汉朝的藩属。所以,汉元帝并没有从王公贵族中选择“公主”,而是直接选了一位宫女。
当然,王昭君的貌美应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呼韩邪单于并不是简单地娶个妻子,从他给王昭君的封号——宁胡阏氏(yān zhī),阏氏,就是王后的意思可以看出,他是相当重视这段联姻的,希望可以就此振兴匈奴。
果然,在西汉的扶持下,呼韩邪单于终于控制了匈奴全境。
其实,后来的作品大都赞美“昭君出塞”的故事,说:王昭君是为了国家远嫁塞外,但又思念故土最后因愁病亡。
汉朝之后的各类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提及王昭君的故事,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工”版本,则是来自于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了这一传说,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了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
到了唐朝,敦煌的《王昭君变文》,则是彻底将历史背景给改了。原本的汉强匈奴弱,到了他的故事,却是匈奴远远强于汉朝。
其实,王昭君到匈奴后的60年间,匈奴和汉朝关系相当和睦,这大概就是民间美赞她的主要原因。毕竟,汉朝史上的“和亲”效果,应是没有谁可以超过她的。
百姓不愿意打仗,便以这种故事,来感谢她带来的安宁日子。尤其是历史背景的反转,应是作品刻画的需要,这样更能烘托出王昭君的深明大义。而画工的“贪婪”,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身处朝代的暗指?至于“被蒙蔽”的皇帝,应是一种对比手法,当然也暗含有“讽刺”的味道在里面。
有人说,改版后的故事,是为了反映一种社会现状。
其实,作者应该是想用这个历史“现状”,暗指王昭君所处的生活现状,只不过,因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么一来,反倒让大家都信以为真了。
其实,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后来的记述并不多。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但是,为了大局的稳定,汉成帝只能让她“随俗”。于是,按照游牧民族收继婚制,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并育有二女。公元前19年,王昭君病逝,还不到40岁。一是可能水土不适应,二是郁郁寡欢。想来,第二个原因更多一些。她虽然想回来,但在皇帝的眼中,一个“宫女”哪有国事重要。如当初将她赐予匈奴单于,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料到,本是一个普通民家女,却因出塞的故事,后来变得人尽皆知。
也有人说,为何王昭君的故事经久不衰,这是文人借此来表达心中的不满,认为:朝廷不该用“女子”去解决一个国家的政治问题。其实,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这样的“和亲制度”就没有断过。而且,通过联姻的方式,还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尤其是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只是,后人考据,除了王昭君的姓,“王”可以确定之外,其余都需要再次确认。大概正是因为如此,才让那些故事版本有了“添色”的空间。
但是,不管以后的故事会怎样延伸,王昭君的形象还是会一如既往。毕竟,在人们心中,惟有这样的女子,才会让这样的故事有着完美的结局。至于历史真相,那是学者们的事情,大家只需要一种美好的情绪寄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