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竑对明朝尽心竭力,为何最终会选择辞官归隐?

  大家好,说起王竑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中国古代史当中,明朝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朝代,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大臣,皆有着非同一般的气节。明朝延续二百七十六年,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上朝执政,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事件,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选择御驾亲征,谁知都成了蒙古人的靶子,几十万大军都折在了这里。除了普通士兵以外,还有很多文臣武将因此消亡,使得明朝出现人才断层,从此一蹶不振。土木堡事件发生后,京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动乱,而不得不提的便是大臣王竑当朝打死锦衣卫指挥使一事。

  王竑这个人素来性格豪迈,虽然是读书人的身份,却有着武将一般的性格。考中进士以后,王竑被皇帝安排到了户部做给事中,官职不大却有实权,足以说明皇帝对他的欣赏之意。在明朝,给事中的职责与御史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弹劾百官与监督朝中大臣,正好适合王竑这样性格的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王竑相当满意,不管是大臣显贵还是皇室宗亲,很多人都曾经遭到过他的弹劾。当然,凡是被王竑弹劾过的事情皆有证据可循,否则皇帝不会对他委以重任。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变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虽然暂时没有性命之忧,但由此所带来的屈辱是无法磨灭的。而王振作为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即便早已死在土木堡一战中,也必须追究其党羽的连带责任。明英宗被俘后由朱祁钰监国,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处理过这般棘手的事情,所以只能坐在大殿上任由群臣激愤。大臣们主张将王振灭族,而且他的下属党羽亦不能放过,毕竟是祸乱国家的大罪,单单处置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也有人对此事持反对意见,一时间双方争论不休,朱祁钰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眼看着群臣激愤事件难以控制,锦衣卫指挥马顺便站了出来呵斥群臣,一下子便激怒了王竑。王竑情急之下抓住了马顺的头发,其他大臣见状也加入了暴打马顺的行列,没过多久就将其当朝打死。当然,这个马顺之所以首当其冲,因为他就是王振手下的党羽且作恶多端,即便没有被群臣处置,也逃不开律法的制裁。马顺被打死以后,朱祁钰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害怕想要逃走,但王竑却对他说:"毛贵和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党羽,必须将他们处死才能暂时平息怨愤。"朱祁钰无奈之下只能照做,随后这二人也被激愤之下的群臣打死,这件事给朱祁钰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及影响。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王竑从此一战成名,不管是皇帝朝臣还是民间百姓,皆对他印象深刻忌惮不已。朱祁钰登基后,王竑再一次受到了重用,与同僚一起担负起守卫皇城的重则。其实,王竑的种种手段虽然过激,但足以体现他的忠心与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所以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朱祁钰在位时凤阳等地出现洪涝灾害,众多百姓不但流离失所还食不果腹,所有人都期盼朝廷早日开仓放粮。眼看着饥民越来越多却没有朝廷的旨意,王竑只能私自做主给灾民放粮。在明朝的律法当中,私放官粮是一项大罪,可王竑眼中只在乎饥肠辘辘的百姓,从没想过自己的性命安危。

  安顿好受灾的难民以后,王竑主动向朝廷弹劾自己,但朱祁珏却表示:"王竑真是贤才,救活我大明朝无数百姓。"从此以后,朱祁钰对他越发看重,这应该是王竑名声最盛的一段时期。明英宗回归后顺利夺回帝位,王竑被石亨等人陷害降职,直到后来才重回大明朝堂。英宗过世后由宪宗登基,王竑一如既往地尽心竭力,只是他的性格不符合明宪宗的要求,所以才会落得辞官归隐的结局。

  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来说,除了虎视眈眈的外敌以外,最应该被处理的乃是朝廷内部矛盾,否则很容易影响局势的发展。王竑是一位能臣,但他和内阁首辅之间却存在很多问题,就连他举荐的官员都遭到了内阁的反对,这对朝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总而言之,王竑之所以受到前几位皇帝的重用,就是因为他铁板一般的性格,这样的人非常适合做御史。但明宪宗却并不喜欢王竑,否则不会任由其辞职不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