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读书人的实力为什么会那么强 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副业存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汉朝读书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千年历史,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两晋以前的读书人,以汉朝为最,能当得了丞相,也能当得了大将、军师。

  简单来说,就是汉朝的读书人放在朝堂上,可以当明察秋毫的文臣,放在战场上,厉害的能当大将,不厉害的也能当个军师指挥千军万马作战。

  以三国为例,周瑜是江东大都督,有名的儒将,他是读书人,但却能够上战场杀敌;

  其次还有徐庶,徐庶因为曹操和刘备的联合算计,让自己成为三国中唯一一位才华不能施展的文人。

  但他的能力是很强的,给刘备当军师的时候,亲自带着军队上阵杀敌;

  最后还有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两人毫无疑问都是读书人,但两个人都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诸葛亮还能发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

  就汉朝这些读书人的实力,放到后面的各个朝代,都是少之又少的,汉朝以后,读书人大多都只能在朝堂上挥斥方遒,到战场上,并没有多大能力,那为何汉朝人的能力这么强呢?

  1、 汉朝学子副业足够多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人家都读不起书,能读起书的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家庭。

  当时读书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书可读,另一个是有人教导,一般人家连给孩子启蒙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让孩子读书呢!

  当时的寒门学子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家里条件不算差的,至少也是农民中比较富裕的家庭,这种家庭才能让一个孩子读得起书,

  另一类就是家学渊源比较深厚的,家里虽然落魄了,但藏书还在,父母多多少少都认识一些字,主要是父亲,这样才能够读得起书。

  但当时读书可不是后世的读书,后世的学子读书往往都是只读书,别的什么都不干。

  蒲松龄的聊斋还专门讽刺过这种现象,一书生只读书,然后被仙家女儿看上,结为了夫妻,这位书生就以为书中真的有颜如玉,有黄金屋,更是不停读书,什么也不干,当时他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他依然不顾。

  汉朝的读书人不是这样,汉朝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很多副业。

  比如农户家的儿子,往往都是白天做农活,晚上回去才读书。

  诸葛亮就是如此,他的传记开头就写道"躬耕陇亩",躬耕就是亲自耕种的意思,诸葛亮读书,但他也要种地,别看他总是外出游行,那都是趁着农闲的时候去的。

  除了种地,汉朝读书人还会经商,做一些小本生意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后代统治体系是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的一个等级,甚至都不允许参加科举,但是汉朝不一样,汉朝商人的地位虽然低,但却没有到不允许参与举孝廉的情况。

  当然,经商之后,被举孝廉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所以汉朝读书人虽然会经商,但都是实在没钱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去经商的,否则就是给自己的履历留下一个污点。

  不能经商,那就去做仆役,或者做工来养活自己,在汉朝,半工半读是读书人的常态,凿壁偷光的匡衡就是其一,他为了生活就做过仆役,给大户人家打过工。

  给大户人家打工并不算是读书人最好的工作,读书人最好的工作是给官府抄书,抄书的过程中不仅能赚到生活费,还能增加自己的知识,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汉朝读书人的这些副业,对读书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性格的塑造,包括以后的当官,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了解了生存不易,所以他们更能体会民生艰难。

  2、 儒家为主要学习内容,但要学习的技能却很多

  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全国思想得到了统一,儒学开始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芒。

  无数的读书人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虽然不复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但儒学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无数寒门读书人废寝忘食地学习儒学著作,汉朝不少私塾和官办的官学,教授的也都是儒学,一时间,汉朝遍地都是儒家学派的读书人。

  当时的读书人,年幼的时候,学习《孝经》和《论语》,年长之后学习《五经》,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体系。

  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全碾压了诸子百家的其余学派。

  儒学是汉朝读书人主要学习的内容,但除了儒学,汉朝的读书人还要学习很多技能,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能。

  比如医学,医学就是汉朝平民百姓非常热衷的一种技能,一些读书人,他们的资质有限,在读儒学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就会学一些杂学技能,比如医学。

  这些技能也是读书人谋生的手段,古代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的,他们不能只读书,必须要为自己的生计考虑。

  除了医学,汉朝还出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养猪的书籍,汉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生产的书籍,这一类知识,私塾教授的比较多。

  汉阳一位叫姜岐的人,他就以养蜂和养猪闻名于世,很多读书人都来找他学习,当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数量一度突破三百人。

  姜岐是教授这种杂学的佼佼者。汉朝的这种学习模式,和现在的大专院校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汉朝学子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方向,学习这些杂学也只是为了生计,为了更好地进行儒家经典的学习。

  3、 开放的学习氛围

  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书院,曹操麾下的诸多谋士大多都是这个书院的学生,这个书院就是颍川书院。

  颍川书院是汉朝书院的一个缩影,汉朝存在很多书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

  汉朝的对文学方面还是非常开放的,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却开放了书籍,以前书籍都是被官府和大家族垄断的。

  而且汉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书籍被破坏,或再来一次焚书事件,就向民间征集书籍,然后让官府雇人抄写,以增加书籍的流传。

  当时的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虽然经过了处理,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受潮,所以每到七月份,就有读书人晒书,久而久之,都形成了一种习俗。

  抄写的书籍一多,书店也出现了,汉朝书店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书籍被官府雇人抄写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汉朝民众对书籍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求。

  汉朝虽然不实行科举,但是实行举孝廉,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取士制度,这种制度让很多寒门学子都有机会出将入相,比如公孙弘,他就以寒门学子的身份成为了当朝宰相。

  举孝廉有缺陷,但也有优点,缺陷是这种制度存在很大的可操作性,官员们容易举人唯亲,而优点则是真正的人才不容易被埋没。

  在举孝廉制度的刺激下,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地读书,以期望被人举孝廉,进入朝堂。

  因此,书店成为了门客络绎不绝之地,加上书店可以免费看书,让很多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流连忘返。

  这种开放的风气,为汉朝输送了大量人才,也让汉朝的文学氛围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超过了很多朝代。

  总结

  汉朝读书人可以说是封建王朝中,除去诸子百家时代最优秀的读书人了,他们能文能武,而且掌握各种技能,意志也非常坚定,这才是真正国家需要的读书人。

  汉朝之后,读书人逐渐被固化,开始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名臣、大儒。

  但比起汉朝,依然略逊一筹,特别是士农工商的固定化,更让读书人沦为了单纯的读书人,不复汉朝那般,读书人也能骑马射箭,指挥打仗,做一代儒帅,还能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学习。

  汉朝之后,真正的读书人鲜矣!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