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生死关头,十万军民为什么直接跳海殉国?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南宋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宋咸淳三年(1267)蒙将阿术进攻襄阳,至此宋元之间的“襄樊之战”拉开了帷幕,这场战役从咸淳三年(1267)一路打到至元十年(1273),足足打了六年。但在这六年时间里,南宋并没有积极备战,以至于襄阳城破后元军一路南下,南宋朝廷一退再退,直到退无可退迫不得已在崖山与元军决战。

  在南宋的抗元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忠于南宋的抗元派,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先后拥立了赵隰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两个小皇帝。这两个小皇帝小到什么程度?赵昰在位两年,去世时年仅9岁,宋少帝赵昺在位不到一年,被陆秀夫背着跳海的时候年仅8岁。就是这样的小皇帝,凝聚着南宋最后一点的抗元力量,不断转战在东南沿海。

  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南宋朝廷最后的二十多万军民退无可退进入了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附近海中)。元朝的大将军张弘范、李恒接到忽必烈的命令,歼灭残存在闽、广的南宋军队后,于第二年计划全力进攻崖山。

  反观南宋在崖山的部署,当时的南宋主帅是张世杰,张世杰对双方的实力存在错误的估计,拒绝了控制海口,机动作战消耗元军的建议,使得宋军只能在崖山被动挨打。他将宋军的千余艘大船连在一起,一字排开,并且在船上建造楼橹,希望固守“城墙”来抵挡元军的进攻。

  就在这时,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张弘范出场了,张弘范的父亲就是蒙古军官,张弘范从出生就在蒙古军中。他到了崖山后,先是切断了宋军的水源,然后企图用火船进攻南宋的船链,想要再来一出“火烧赤壁”。张世杰对此也有防备,南宋的船只都裹着泥巴,绑着长长的圆木,使得元军的火船很难靠近。

  张弘范的首次进攻失败后,决定改变战法,先控制南宋将士的水源。张弘范带舰队控制海口后,南宋军民的水源就被彻底切断了,最后宋军不得已只能喝海水,导致军士上吐下泻,士气低迷。而元朝的援军却在源源不断地赶来,直到二月元军已达十万余众。

  二月初六,元军舰队在张弘范的率领下,兵分四路围攻南宋的“海上堡垒”。张弘范亲自带领一支舰队埋伏在宋军不远处,直到宋军以为元军在吃饭,放松了警惕,才从后方对宋军发起猛攻。这场海战持续了七八个小时,船队正中的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了海,相传南宋十多万军民跟随南宋皇帝相继跳海。

  南宋十余万军民跳海,虽然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些难以置信,但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并不难理解。蒙古军队占领南宋和金朝地盘的时候,几乎在占领的每一个城市都留下了屠城的记录,以至于整个北方的人口急剧减少。南宋时北方大约有4500万的登记人口,而在元朝占领后,这个数字只剩下不到700万,而且一直持续到元末明初。这其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死于瘟疫或迁徙到南方,但被元军屠杀的仍不在少数。

  据记载,当时南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没有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以至于井水都无法饮用。这种情况放在南宋这军民身上,一场屠杀多半难以避免,这可是南宋最忠实的追随者。同时南宋的“文人气节”也对这一结局有着很深的影响,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可见南宋人民的气节。

  这就不难理解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南宋将士为了不让战舰落入元军手中,将数百艘战舰凿沉,不计其数的官员、士兵、百姓,不愿被蒙古政权所奴役,选择跳海自尽。

  在国家命运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南宋上下从皇帝到大臣、百姓,用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表态,他们所体现出的节烈之气。以及南宋将士在奋勇抵抗入侵和压迫,争取民族生存和尊严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崖山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传颂。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