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盛唐气象”、“贞观之风”等等描述盛唐时代的名词,即使放到现代,依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知古人行事,来帮助自己,成为了人们对历史最大的诉求。而唐朝289年之久的历史,更是成为了后世人们不断深挖的一段历史。因为,不论是盛唐时期的昌盛,还是中晚唐的衰败,都是值得人们却探索的。
唐朝鼎盛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这是因为,在这场叛乱过后,对唐王朝的国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同时,这场叛乱的后续影响,更是衍生出了诸多乱象。而在这些乱象的共同作用下,唐王朝最终在坚持了144年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而当我们回顾这289年的沧海桑田时,不得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安史之乱”的发生,为何不是唐王朝的一个偶然?
首先,我们所以说“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偶然。实际上,同唐王朝盛世背景下,诸多决策上的失误,有很大的联系。唐王朝在天宝年间,曾设立了十个重要边镇,即历史上的“天宝十节度使”。这十个重要边镇的设置,从唐王朝的顶层设计上来看,可以说是很英明的决断。因为,这十个军事重镇,对于稳定当时唐王朝的边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不过这个边镇节度使的设置,最终让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有了可乘之机。
这是因为,十个节度使的边镇的存在。虽然稳固了唐王朝的边疆,但却也造成了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当时,唐王朝的主力部队,近乎都掌握在各大边镇节度使的手上。而中原地区的唐王朝兵力部署,却少得可怜。单论战斗力的话,边镇将士因为常年征战的原因,更是强于中原之军。这也是为何安史叛军,能迅速攻克两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十节度使职位的设置,为唐王朝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试想一下,手握王朝最为中坚的战斗力量,在那个野心家纵横的时代里,很难让人做到不窥伺皇权。即便没有安禄山做这个出头鸟的话,那么,日后还是会有人,凭借自己手中的精兵强将,逐鹿于中原地区。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外重内轻的局面,必然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
同时,“安史之乱”的发生,不是偶然,也同唐玄宗晚年的怠政,有很大的关系。在天宝年间,曾有人向唐玄宗进言,边镇节度使手中权势过大,日后难免有不轨之心,但唐玄宗对此却置若罔闻。当时,能够有人看到如此隐患,说明唐王朝盛世背景下,危机已经初见端倪。可是,最终“安史之乱”,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这样的情况在于,当皇帝开始追求奢靡享乐的生活时,往往能够产生一个连锁反应。这个连锁反应,便是上行下效。玄宗皇帝在怠政之后,手下的臣子也开始逐渐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朝中有见解且敢于直谏的臣子,却大多遭到了废黜。由此可见,这样的一个环境,使得唐朝君臣上下,对于潜在的危机,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以至于,这样的态度,最终演变成为了决定此后唐朝一百多年历史的灾祸。
历史上“安史之乱”,不仅对于唐王朝的国势产生了影响,这场变乱对于唐王朝之后的中原王朝,也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而这场变乱的发生,却并非是出自于偶然。十节度使设置的根源性缺陷,以及天宝年间的文恬武嬉,最终使得这场变乱不可避免的呈现在世人眼前。自这场变乱过后,“盛唐气象”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