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包拯长的很黑 除了之外你还知道他的为人如何

  包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包孝肃祠》这首是清朝大学者钱大昕所写的赞扬北宋政治家包拯的诗。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案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论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后世将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任知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包拯所处的仁宗朝虽被称为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经很严重。面对仁宗朝的冗官、冗兵和冗费三大灾害,以及各地士兵的暴动和农民起义,包拯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

  包拯,影视剧照

  首先,对于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包拯认为必须加以严厉的整顿和改革。他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他还建议改革用人制度,主张官员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曾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很好地推动了冗官问题的解决。

  其次,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包拯坚决反对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荡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他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

  包拯雕像

  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刚正不阿的包拯为人刚直,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上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

  他一生俭朴,即使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也和普通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墙壁上,其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包拯的这种情操不是他自己故意装出来的,而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包拯死后,包青天的威名传播四方。

  包拯,影视剧照

  至和三年(1056),包拯主管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包拯却能够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当时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居住,也有达官贵人住宅。

  包拯任开封府尹始,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贫民无家可归。包拯经过调查,发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占为己有,种花养鱼,并且将自己的住宅连在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包拯为了为民造福,要疏通惠通河,他画了地图,拿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的堤坝和花园拆毁。有人自持权大位显,告到了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造水上花园。这样即使是仁宗皇帝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影视剧照

  后来在天水县时,包拯曾经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农民告到官府,说耕牛被人暗中割去舌头。包拯说:“你暂且回去,把牛杀掉卖肉吧。”事过不久,又有人来告牛主人私宰耕牛。包拯说:“你为何割去牛舌又来告牛的主人私宰耕牛?”来人大惊,招认服罪。包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都有很多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也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来有小说《包公案》等,包拯成了家喻户晓的“清官”典范。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