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秦始皇是被赵高谋杀的,根据就在郭沫若的写的那本《秦始皇之死》中,据说那里面是这样写的:
“秦始皇在平原津渡黄河时,癫痫病发作,后脑撞到了青铜冰鉴上,加剧了脑膜炎的病发,陷入昏迷。赶到沙丘,住了一夜。第二天,赵高、李斯发现秦始皇已死,右耳流着黑血,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
但《秦始皇之死》是郭沫若写的小说,不能当史料来看,而且秦始皇死后“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这件事情不靠谱,这就需要读者诸君来认真分析一下:秦始皇死后为何右耳流黑血耳孔内有铁钉,这种说法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
在笔者看来,不管郭沫若写没写秦始皇耳内有铁钉,但这件事情肯定是假的,因为虽然铁制农具在秦代已经普及,铁钉子也是随手就能得到,但说“秦始皇”耳孔内有铁钉,无疑是受了清朝“公案小说”的“启发”,因为那里面“谋杀亲夫”花样百出,不是用铁钉钉耳朵,就是用长针刺百会穴,最离谱的是用融化了的金属锡当药灌下去,而且受害者还喝下去了。这就是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了:锡的熔点虽然很低,但也有二百三十二度,如果用来做酒壶等日用品,还要加进铜、铅而形成合金,那样熔点和强度都会变高。即使是只有二百度,那也不是人能喝得进去而不灼伤口腔的,而且融化的锡遇到三十多度的且湿润的口腔,那是要马上凝固的,想喝也喝不进去。所以写“公案小说”的人其实是没有什么科学常识的,当个故事听就行了。
但是郭沫若先生是一个“历史学家”,应该不会编造“秦始皇耳孔内有铁钉”这样的幼稚的故事的,因为这太不靠谱了:赵高和胡亥要谋害秦始皇,起码有一百种方法,比如在药中下毒,比如用被子窒息,即使是真用铁钉钉了耳朵,都已经“流出黑血”了,干嘛还不把铁钉取出来丢掉并把血迹擦干净?而且秦始皇身边就那几个人,又是谁传出来的“罪案现场勘察报告”?
所以郭沫若可能没写,或者写了而自己也就是当故事写的,但是即使秦始皇耳孔没有被钉入铁钉,赵高也摆脱不了谋杀秦始皇的嫌疑,因为史料中已经留下了证据,这证据就是他对胡亥说的话。请看赵高是怎么对胡亥说的:“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
赵高这段话就是一篇“弑君杀父宣言”:商汤干掉夏桀、周武王宰了商纣,不能算是不忠,卫国国君杀了自己的亲爹,卫国人还说他道德高尚,而且这些事情都被孔子认可的。但这当然是赵高欺负胡亥文化水平不高。因为在孔子去世前,春秋时期死于非命的卫国国君是有四个死于非命,但没有一个是被儿子干掉的:死于弟弟之手的卫桓公完,死于狄人之手的卫懿公赤、死于兄弟卫献公之手的卫君剽、死于属下之手的卫后庄公蒯聩。赵高之所以这样说,实际就是为胡亥弑君杀父提供“理论依据”。
赵高敢对胡亥这么说,只能说明赵高是真心想谋杀秦始皇,而且还催促胡亥:“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後时!”这时候有看了《史记》的人表示质疑:这番话不是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才对胡亥说的吗?这时候我们要反问一句:既然秦始皇已经死了,那赵高还有必要“借古喻今”来证明弑君杀父的“合理合法性”?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耳朵里有没有被钉进去钉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赵高有作案动机、有作案时间,而且还有史料证明他确实跟胡亥有过密谋,这些证据足以证明,赵高有谋杀秦始皇的重大嫌疑,不管是为了权利还是为了替赵国复仇,赵高都可能是谋杀秦始皇的凶手,至于动手的是不是胡亥,李斯有没有参与,咱们往后再来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