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亡了以后,满清贵族为什么纷纷改汉姓?后代道出辛酸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袁世凯的短暂复辟虽然不能算作一个朝代,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插曲。清朝的灭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灭亡对曾经风光了260多年的八旗子弟影响最大。他们曾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中过得非常优越,但随着清朝灭亡,这种生活被彻底摧毁,他们不得不接受一种技不如人、位亦不如人的悲催生活。此外,当时还有大量激进的反清群众,对昔日高高在上的满清贵族怀有仇视,加上时代的变迁,满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有不少前朝贵族都惨遭灭门,满清贵族虽有优待条例“保护”,但是,那只是一纸空文。为求自保,满族的八旗子弟纷纷逃出京城,四散隐匿,甚至改名换姓,卖祖叛宗,将之前的荣耀彻底埋藏。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外人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局内人才明白其中的甘苦辛酸。

  对此,著名导演英达在一次做节目时无意中说出了其中的原因。英达原本是清朝赫舍里家族的后人,所以对自己的家族历史非常了解。据英达介绍,清灭亡之际,满清贵族的处境非常惨,因为他们曾经的骄奢淫逸和耀武扬威,再加上清王朝让老百姓受了这么多年的苦,老百姓非常痛恨满清贵族。当时满清贵族走在大街上,被老百姓认出来之后,就会拿着棍子追着打。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很多满清贵族由于害怕国民起来给他们算旧账,另外,也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找工作更容易一点,就纷纷将自己的姓氏改成汉姓了。适者生存,他们当时纷纷汉姓,也实属无奈的自保之举。

  满族改为汉姓,甚至是变身为汉族,这并不是满清的发明,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在历史存亡时刻,都大批其他族群的民众改为汉姓,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融合,他们的后裔早已成为地地道道地汉民。

  比如北魏时的孝文帝拓跋宏,本是鲜卑族,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他在迁都洛阳后,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自称无宏。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孝文帝的改革,是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就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满清贵族因为形势所迫而改姓换名,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由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家庭,无论换个什么姓、取个什么名,只要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家都会记住他的。改成汉姓的满族人,有许多已经成为影响力很大的社会公知人物,比如,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正统的满清皇室后裔,他本姓爱新觉罗,是雍正帝九世孙。启功先生并没有为其身份所累,而是利用所学,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著《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成为令敬仰的一代大家。

  在演艺界,曾经的满族子弟也不在少数,比如,那英,就是满族八大姓之一的叶赫那拉氏,与慈禧太后是本家。还有曾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的著名作家叶广芩,自导自演了《战狼2》的“功夫小子”吴京等,都是叶赫那拉氏。他们的所做所为,就赢得了国人的好评。

  当然,也有一部分满族民众聚族而居,至今仍保持着满族传统,比如东北的乡下,就有许多这样的满族村,他们从高高在上的皇族,变身为脚踏实地、自食其力的普通民众,正是适者生存的最好注解。

  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有一些无聊之徒,用满清贵族(真贵假贵不知)后裔的身份,到处招摇撞骗,吸引大众眼球,实是不智之举。比如,此前有个自称大清皇室后裔,依然穿旗服、束长辫的人,经常出入各种公众场合,被吃瓜群众目为“怪人”。这个“怪人”名叫爱新觉罗·州迪,自称是大清皇室后裔、多尔衮的10世孙,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堂弟。为彰显其皇族后裔的身份,其日常用品、服装更是非黄色不选。这样的作为,其实只是一种“表演”,除了令人作呕,对人对己,都无一益之利。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