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兼具文学才华和家庭美德。他的家庭生活中,有三位贤淑的妻子,分别是王朝云、王弗夫人和李带方。王朝云体贴温柔,王弗夫人贤惠贞淑,李带方则博学多才。这三位妻子不仅相互相爱,也和睦相处,为苏轼创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苏轼尊重妻子们的才华和个性,与她们平等相待,使得他们共同建立起了一个尊重、包容和美满的家庭。
苏轼一生中曾三次娶亲:第一个妻子王弗;第二个妻子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第三个妻子王朝云,严格意义上来说王朝云不算妻子,是个侍妾。巧合的是,三任妻子都姓王,或许,苏轼对王姓情有独钟吧。王弗自不必说,一首感天动地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他名垂千古。王润之和王朝云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苏轼与王弗成亲还有一段趣事。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准备离开老家眉山到东京汴梁赶考了。
父亲苏洵城府很深,可以说是老谋深算,他考虑到两个儿子的水平很高,中举是大概率事件,若是金榜题名,必会有很多达官富商来提亲,看起来攀龙附凤,但其实由于对女子不了解,很多人婚后其实不幸福。与其找一个不知根底的富家女子,倒还不如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本地姑娘,这样也知根知底,省却了婚后的很多麻烦。
不得不说,苏老爷子真是深谋远虑。
青神镇中有一处名胜古迹,名叫三岩。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流观景,一次,看到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同游者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苏轼与王弗因此结缘联姻。
王弗,比苏轼小三岁,眉山青神镇人,他父亲王方是乡贡进士,与苏家也算门当户对。
生于进士之家的王弗为人“敏而静”,虽然有着过人的才识,性情却很文静,从不张扬。来到苏家后,王弗以一种谨肃的态度,细心地将苏轼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苏轼喜欢读书,每当苏轼读书时,她就静静地在旁边陪着他,并不多言。但等他读书遇到困难时,王弗却能在旁及时地提醒,这时苏轼才发现王弗竟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除了学识渊博之外,王弗对看人也很有一套。苏轼生性好交朋友,几乎对每个人都坦诚相待,毫无防人之心。交得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于是,每次有朋友来时,王弗便立在屏风后面听他们交谈。等朋友离开后,她再根据客人刚刚说的话,对来客的人品进行点评。开始苏轼还是将信将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每次点评都精准无比。
坦率的说,王弗不仅是苏轼工作上的“贤内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着苏轼,某种程度上说,她也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她的谨慎恭敬与苏轼的自然洒脱的天性形成了一种互补,是王弗细心呵护了苏轼的“童真之趣”,这才有苏轼一篇篇佳作的呈现。
苏轼对王弗很满意,两人齐眉举案,互爱互敬。可惜,天妒英才,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丁亥,王弗卒于京师,留下幼子苏迈。此时距他们成婚,仅十年。
王弗死后不久,苏洵也病逝。苏轼和苏辙将父亲与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山故里,在祖茔安葬。
十年之后的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被贬谪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夜里梦见爱妻王弗正在轩窗前梳妆,醒来已泪流满面,满怀悲情地写下了感天动地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写得真情郁勃,句句沉痛,真可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啊。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小十一岁。
王润之的父亲王杰是进士,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大概就是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还有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于是在哥哥的张罗下嫁给了苏轼。王润之十分贤惠,对堂姐生的苏迈 “视如己出”,她与苏轼走过了一段繁华的岁月和平淡的日子。
王润之温柔贤惠,不比王弗善于识人,她事事迁就东坡,默默地支持苏轼度过了他一生中坎坷不已的二十多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苏轼在狱中度过了艰难的103天,新党们定要置他于死地,他一度也认为自己非死不可。这期间,王润之并没有离他而去,她对她不离不弃,给予他极大的精神支持,她经营着这个风雨飘雨飘摇的家庭,让这个家成为他最温暖的避风港。
王润之惊闻苏轼被捕后,考虑到苏轼是因为文字获罪,便将苏轼大部分与友人的通行和手稿一把火给烧了,以至后来苏轼出狱后发现残存的不过三分之一而已。事后证明,王润之救了苏轼。当她们到达安徽宿县,御史台派人截住了她们坐的船,搜查他们的行李,找寻苏轼的诗稿、书信等罪证,一无所获。不过,这件事虽然得以保全苏轼,但是也导致今人看不见许多苏轼早期的文字,实为大憾。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哲宗皇帝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总能得到皇后庇护的苏轼,这次又得到皇后的青睐,不久就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三品,再进一步就是二品的宰相了,在他身边的妻子依旧是王润之,能在苏轼一生中最荣耀时陪伴在他左右,是何等的幸运。
可惜,八年之后,王润之因病去世。苏轼为她写了祭文,并按佛教仪式办理后事,丧事办得十分隆重。祭文中曾有一句“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写下了愿与王润之“死同穴”的誓言。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十八日,病重的苏轼躺在床上,身体极度虚弱,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边安排后事,死后与妻王润之葬于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这基本上算是他的遗言了。十天后他便离开了人世,后人们按照他的意愿将他与王润之合葬于嵩山山麓,后来子由也葬于此。
合葬,足以显示王润之在苏轼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想到的也是这位曾经的糟糠之妻,也足见真情。
再说说王朝云。
苏轼与王朝云相遇相识相知还有一段浪漫的故事。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杭州做通判。一次,几个友人相邀共游西湖,苏轼欣然前往。宴饮之时,友人招来歌舞助兴。
管弦丝竹,琴声缈缈中,几位浓妆艳抹的舞女伴着乐声缓缓踏出,长袖徐舒,轻盈曼舞。在一群舞女中,中间领舞的女子更是美丽异常,她艳丽的姿色和出众的舞姿,在一群舞女中尤为突出。
等到一舞过后,舞女入座侍酒,而来到苏轼旁边的舞女,正是刚才姿容艳丽的王朝云。这个时候的王朝云已经将方才浓妆艳抹与艳丽的衣裙换下,只是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当她款款而来之时,出尘的气质和淡雅的姿容,犹如空谷幽兰,显得那般的楚楚可人。相比于浓妆艳抹,王朝云淡妆素裙又另有一番感觉。
这么一位气质出众,姿色超绝的女子,仿佛雨后初开的百合,那蓬勃的生机,一下子侵入了苏东坡因为贬谪杭州而郁郁寡欢的心。而王朝云也在与苏轼的交往中,逐渐对这位文采卓绝的男人产生了爱慕之意,决心侍奉终身。后来苏轼的夫人王弗出面将王朝云赎出,此后王朝云便以侍女的身份陪伴在苏轼身边,一直到黄州才被抬为侍妾。
有人考证,苏轼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就是描写王朝云的。
在苏东坡的三任妻子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又答:“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由此可见朝云的才情。
王朝云跟随苏轼一路奔波,从杭州到惠州。可惜,到惠州之后的第三年,王朝云染病去世。据说,临终前朝云紧握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可以想象,朝云之死,对老年苏轼打击极大,从此后,苏轼终不再娶妻。
有人戏称: 王弗是苏轼的初恋,感情自然很深;而王润之是爱情和家庭的化身,既是王弗在苏轼生活中的替身,同时也是苏轼能得以安然度过久经磨砺人生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持; 王朝云是苏轼一见钟情的奇女子,是一见钟情的情人,在艺术和思想上与苏轼相契合,也可以说是苏轼艺术与思想的红颜知己。
有人假设,如果这三人合为一人,那绝对是每个男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妻子的形象。可惜,终归是假设,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而苏轼却有幸和这三位女性共度一生,在婚姻上可谓圆满。
那么,苏轼最爱的妻子到底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