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何非要杀岳飞?岳飞又是如何找死的?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民。岳飞少年家境贫寒,仍然刻苦学习《左氏春秋》、孙子和吴起兵法,习练武艺。长大成人后,力气非常大,能操拿300斤的弓,能拉开8石的力弩,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对于岳飞的死因,多数人都认为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的,是一桩冤案。其实,岳飞的死,是他一步步招惹来的,是典型的自己找死。

  “靖康之耻”后,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逃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帝国。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虎视眈眈,内有游寇纷纷作乱,极大地威胁着南宋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注意笼络重用武将,因此武艺精湛、兵法贯通的岳飞才得以脱颖而出,展露头角。那一年,岳飞24岁,时任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

  1127年,赵构称帝后,职务低下的岳飞竟然越级直接给皇帝赵构上书,而且还口气强硬的要求赵构“还都开封”,还让赵构“亲征金军,收复失地”,这让好不容易从金军铁骑下逃生后心神未定,腿还在打哆嗦的赵构感到非常生气。赵构没有理会岳飞的爱国请求,反而给岳飞穿上了“小鞋”,以“越职”为由,削夺了岳飞的军职。岳飞得罪赵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被赵构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抚使,镇守泰州。不久,赵构又命令岳飞驻守通州、泰州,并且告诉岳飞“能守则守,不可则掩护该地百姓渡江”。什么叫“能守则守”,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岳飞坚守。岳飞不但没有深刻领会赵构的意图,反而自认为“泰州无险可守”,便放弃了据守泰州,只是“率领军民渡江”算完。结果赵构以“泰州失守”为名,再次令岳飞“停职待罪”。

  1133年,岳飞奉命镇压了江西吉安和赣州的农民起义军,赵构非常高兴,亲笔书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送给岳飞,并提拔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此后,赵构不断给岳飞加官晋爵,甚至一度封到节度使,君臣之间的关系似乎得到了一定的的缓和和融洽。

  1137年时,赵构在临安府召见岳飞,“拜太尉,授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是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实职差事,可见当时赵构对岳飞的喜爱和信任。之后,春风得意的岳飞多次与赵构谈论“克复北方失地”的事,并力主出兵北上,收复河北、京畿、陕西失地。赵构非常赞同他的主张,表示“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是,前几天还雄心勃勃的赵构,却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竟然唆使秦桧与金军谈判,准备议和。在这种时候,连皇帝都改变主意了,岳飞居然又与张浚“商议遣将之事”,因而受到猜忌,再次被解除兵权。对赵构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竟然擅离职守,离开本军,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对领导不满意就“尥蹶子”,这是让赵构非常烦感的事情。

  岳飞毕竟是南宋在军事上倚重的大臣,虽然脾气倔强,但对国家忠心耿耿,不能就这样对他撒手不管了。后来,赵构强忍怒气,自降身份,经过“数次下诏”不断安慰他,岳飞才姗姗来迟的返朝,向赵构请罪,赵构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入朝后的岳飞不但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及时的开展“自我批评”,反而一如既往的劝赵构“出兵北上,收复失地”,赵构没有答应他,只是派他驻兵江州(今江西九江),以便于随时援应两怀和两浙地区,同时也可以少在自己跟前“嘟囔”,眼不见,心不烦。

  1138年,吃了豹子胆的岳飞居然上言,请“无子嗣”的赵构“建储”,这让赵构很是“怒发冲冠”。因为赵构的独子赵旉8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成了阳萎,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赵构虽然从太祖赵匡胤一支中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由谁继承皇位。如果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深深的刺痛了赵构那颗受伤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赵构对他的忌恨。

  1139年,赵构又和金国议和,金国归还了南宋河南、陕西等地。赵构以为和议之事已成定局,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给文武大臣加官晋爵。但是,岳飞却认为“金人不可信”,并上表不赞同赵构和秦桧的投降乞和行径,甚至拒绝接受赵构赐给他的高官,公然与皇帝唱起了“对台戏”。赵构和秦桧对岳飞切齿痛恨,除掉岳飞的阴谋已经在秘密的酝酿之中。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1140年,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侵,岳飞又率军奔赴了抗金前线,屡败金军,收复了河南大片失地。金军冲不过岳飞这个“障碍”,只得聚积兵力准备与岳飞率领的15000精锐骑兵决一死战。满足于“半壁江山”的赵构闻讯后,“大为担忧”,于是给岳飞下诏,要岳飞“审处自固” 。赵构不仅替岳飞的生死成败担忧,更是替自己主张的议和政策能否实现而担忧,所以给岳飞的诏书很明确,就是让岳飞“自固”,只要金军打不过来就行。可是岳飞却把赵构的叮嘱当成了耳旁风,依然每日出城挑战,于金军营前骂阵。后来,岳飞又亲率军队大败金军,数挫金军精锐主力,令金军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和无奈。在连战连捷的大好形势下,岳飞上表赵构,提出要诸路人马“火速并进”,继续北上抗击金军的请求,并激励部下:“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然而,以赵构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当初令岳飞北进,并非想光复宋朝江山,只是指望他击退金军南侵,保住半壁江山即可,同时以此作为与金国议和的条件。岳家军的接连胜利当然不利于赵构、秦桧与金国和议。此外,赵构还担心岳飞等主战派抗金,金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于形势主动和南宋求和,进而放还被他们掳掠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会与自己发生皇位的争夺。因此,在接到岳飞的奏疏后,赵构下令,让岳飞“措置班师”,“不许深入”。为了让岳飞尽快退兵,赵构竟然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即使这样,岳飞为了保护中原百姓南迁,竟然下令部队驻留5日,延误了回朝的期限,这是让赵构很没面子的事情,岳飞的处境已经想当危险了。

  1141年四月,赵构以犒赏军功为借口,把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接着,赵构和秦桧把迫害的矛头直指了岳飞。七月,秦桧的死党万俟卨秉承上意,上章弹劾岳飞。岳飞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上书辞职,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能放过自己,但高宗对岳飞的厌恶由来已久,根本就没打算手下留情。八月,岳飞被罢免了所有官职。九月,秦桧收买岳飞的部将王俊和王贵,诬告岳飞谋反,把岳飞关进了监狱。与此同时,赵构、秦桧与金国的议和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运作中。十一月,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接受了称臣、割地、纳贡等屈辱的条件。同时,金国代表还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历1142年1月27日),赵构不惜违背赵匡胤“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一代抗金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无不令后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实上,当赵构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到底犯没犯“谋反之罪”,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时南宋已经与金国达成了最后议和,作为武将,岳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由于岳飞一而再、再而三的和赵构对着干,而且还有意无意的刺痛皇帝的“软肋”,赵构对岳飞的怨恨积少成多,最终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赵构想让岳飞死,岳飞就必须死。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纪事本末》也有记载:“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戎马一生,一直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时时不忘以“恢复中原”、“还我河山”为己任。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沉重打击了南侵的金兵。岳飞是在抗金斗争中表现最坚决、最刚猛的大将,在战场上有勇有谋,所向披靡,让人可亲可佩。但是由于岳飞是个性情中人,由于他“志坚而倔强”,个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在政治斗争中缺少心计,不善于保护自己,多次得罪群臣,甚至三番两次的冒犯天颜,而且不注意吸取教训,最终被官场所淘汰。最不幸的是,岳飞遇到的是一个“阳萎皇帝”。根据心理研究表明:正常男子长时期失去性能力,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甚至有可能产生性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为,更何赵构是一个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但不能行“房事”的阳萎皇帝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