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卢照邻:晚年无奈躺棺材,人生何以绝望如此?

初唐四杰卢照邻曾感叹:“晚年无奈躺棺材,人生何以绝望如此?”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现实。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又该如何坚守初心,这或许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初唐四杰中,王勃和杨炯年纪最小,关系也最铁,而卢照邻和骆宾王年龄最大,关系却最不好。

除了时代因素之外,骆宾王最看不上卢照邻抛妻弃子的劣迹。

在四个人中,卢照邻官位最低,人生际遇最悲惨,一生最渴望的事情就是为朝廷效力。

可他终其一生无所得,注定卢照邻这一世在痛苦中挣扎。

初唐四杰卢照邻:晚年无奈躺棺材,人生何以绝望如此?年少轻狂

卢照邻,出生、死亡年月均不详,据推测生于贞观中后期范阳地区。

范阳卢氏,本是北魏时期的名门望族,卢照邻所在的支脉在唐朝初年已经没落,他的太爷爷是北齐的幽州刺史,到了爷爷这儿才是个小小的县令。

虽然家族没落,但毕竟是大家族,卢照邻的父亲在世时,家中还有百人之多,说明他们家奴仆杂役不少,也算是个小康之家。

这时候的卢家还有钱财让卢照邻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他很小的时候,卢照邻就被送到京城求学,第一个所拜名师就是曹宪。

曹宪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很多年轻学子都以师从曹宪为荣,因为这是让唐太宗都赞不绝口的老师。

当年唐太宗在读书时每每遇到不懂难解的字,他都要抄录下来问曹宪,曹宪能把每个字的出处都考证得明明白白,让唐太宗深为叹服。

卢照邻跟着曹宪学习了2年多,又跟着名师王义方学了1年多,经过这些名师的指点,卢照邻的学业突飞猛进,自认为“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

这时候的卢照邻大概16岁左右,这是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独有的自信,有种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豪迈。

但是,年少不知天外有天,卢照邻对自己的文学才华如此自负,必然会遭到现实的毒打。

人生巅峰

永徽二年(651年),卢照邻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踌躇满志地走上了赴长安求仕的道路。

“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卢照邻寄希望于长安权贵,希望通过他们的引荐入仕。

然而,卢照邻这次入仕却十分坎坷,在他眼中,长安是个腐败之地,对他这样有才而无权无势的人并不友好。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长安古意》(节选)

愤怒之中,卢照邻写下了他最著名一篇七言古诗《长安古意》,这首诗不但成了千古佳作,也为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

因为这首诗,卢照邻在长安文坛上名声大噪,他也终于走进了京中权贵的圈子。

很快,卢照邻就被授以邓王府典签之职。

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7子,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时任寿州刺史。

正赶上邓王来京城办事,经人介绍认识卢照邻后,对其爱重有加。

于是卢照邻到寿州(今安徽寿县)任职,在此期间卢照邻很受邓王信赖,把他比之为西汉的司马相如。

可以想象,这段任职期是卢照邻人生最得意的顶峰。

遥望长安

龙朔元年(661年),卢照邻曾有幸奉使西行,当时甘肃额济纳河一带少数民族犯边,朝廷出兵讨伐。

在西行中,卢照邻创作了11首著名的旧题乐府诗,比如《结客少年场行》、《昭君怨》、《战城南》等,开创了唐人创作边塞诗的先河。

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
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结客少年场行》(节选)

从卢照邻的11首边塞诗作可以看出,他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但也隐隐透露着一股子怀才不遇的心酸。

还没等卢照邻整理好心绪,他在邓王府的供职期限已到。

当时邓王极力向朝廷推荐卢照邻进京,但邓王实在人微言轻,终究没被采纳,结果卢照邻不但升迁无望,还被发配外放为益州(今四川成都)新都县尉。

这让卢照邻情绪低落、处事消极。

我行背城阀,驱马独悠悠。廖落百年事,徘徊万里忧。

——《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节选)

一个人的心态要是出了问题,那么他的行动就会出问题,不良情绪让卢照邻越陷越深,最终因犯“横事被拘”。

好像大多数文人都有入狱的经历,卢照邻也不例外。所幸有朋友相救,不久便被释放。

出狱之后,卢照邻仍然心有余悸,同时也更加怀念在长安的生活。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节选)

卢照邻以孤雁自喻,表达了他在蜀地的凄苦伶仃之情,以及对长安城的渴望。

始乱终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章元年(668年)春,卢照邻终于有了一次奉使长安的机会,心情非常之好。

到了长安,卢照邻除了办理公务外,免不了和文学界的朋友饮酒赋诗。同时在京城的公卿间积极活动,希望能够尽早正式调回长安。

可惜,一年过去了,卢照邻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带着无奈的怅然心情,卢照邻不得不告别长安,独自踏上返回蜀地的路途。

御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敛枉辞丹阀,悬旗陟翠微。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卢照邻的低落情绪更加强烈。

想到自己年少从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混到如今已经快不惑之年,依旧一事无成,心中怨愤不已。

在卢照邻最痛苦的时期,一个郭姓女子悄然走进了他的世界,帮助他排解掉了不良情绪。

卢照邻和郭姓女子一见钟情,相爱到难舍难分,两人很快有了孩子。

但是卢照邻并不想一辈子呆在蜀地,他也不可能为郭氏多做停留。

很快,卢照邻在蜀地任期已满,需要回京等候第二次发配。卢照邻惜别妻子,誓言旦旦说自己安顿好了,就会接妻子进京。

可惜,卢照邻这一去,竟是终生之别。

傲骨尽失

总章二年(669年)十月,卢照邻在京应诏参选,但却名落孙山。

无情的事实给挣扎在仕途上的卢照邻最后一击。仕途不顺让他心生郁结,再加上感染风疾,竟然一病不起。

为了治病,卢照邻西行居住太白山(今陕西眉县境内)中,服食丹药,可惜效果不佳,还中了毒。

卢照邻只好于次年春天又回到了长安,寻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孙思邈,和他学习医道。

在此期间,卢照邻忍着病痛,写下了著名的《病梨树赋》。

卢照邻以病梨树自喻,对梨树“修短不均,荣枯殊贯”的不公命运深致愤慨,联想到自己不禁发出一声感叹:

嗟乎!同托根于膏壤,俱案气于太和,而修短不均,荣枯殊贯,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病梨树赋》(节选)

就在卢照邻身患重疾的同时,他的家庭也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

先是父亲过世,母亲年老,兄弟之中又有早早过世的,卢家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没办法再供养卢照邻。

卢照邻不得已向朋友和京中权贵们“乞钱”。

他乞求名流贵族、王公卿士胸怀仁恻之心:

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

——《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节选)

卢照邻的骨气傲气,早已在病痛折磨中消逝不见。

含恨而终

洛阳的朋友看到书信后,纷纷回信安慰,同时慷慨解囊,不遗余力地接济卢照邻,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卢照邻坚持了10年之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身患重病的卢照邻也确实没有了当年自负的棱角,心态也趋于平和。

但上天还是不给卢照邻一个机会,他的病情日渐加重,以致于手足痉挛,一手残废。

卢照邻万念俱灰,创作了著名的《释疾文》、《五悲文》,抒发了生命即将走向终结的悲愤。

歌曰: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悲夫》

《悲夫》透露出卢照邻消极厌世的悲愤情绪,描述了自古迄今听天任命者,莫不饮恨吞声而死的悲惨命运。

此时的卢照邻正在为他的死亡做着准备,这个世界,留给他的只剩下痛和恨。

卢照邻写下《悲夫》一年以后,自感不久于人世,于是他离开东龙门山,移居具茨山(今河南禹县境内),花钱买了一块数十亩地的庄园。

在庄园中,卢照邻挖了一条大河围绕着自己的房舍,然后又挖了一块墓地,从此之后便躺在棺材中当活死人。

可以想象,卢照邻在他人生最后的十年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不论是病痛折磨,还是心理上的折磨,都让卢照邻耗尽了最后一丝希望。

不过,卢照邻不是在墓中饿死的,而是自沉颍水而亡。

在一个最为寻常的日子,没有人知道,一个半身残废的书生,佝偻着身躯,匍匐着爬进了颍水,带着最后的悲愤、痛苦和绝望,结束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