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恶心的事情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宦官专权”为最令人不齿。
要问这事放在哪代最恶心,好些历史剧票友们,脱口而出的便是一个朝代:大明。从正史里的刘瑾魏忠贤,到野史里横扫龙门客栈的雨化田。各路强大宦官的恐怖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哪怕对历史半瓶子水的朋友,也能充教授般如数家珍。
但倘真要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恶心的朝代,唐朝的各路公公们若泉下有知,必然集体抗议,表达各种不服。
话说货比货得扔,明朝和唐朝的公公们,比比就知道谁该扔:先说明朝那些杀伤力到逆天的家伙,无论刘瑾还是魏忠贤,一旦得罪了皇帝,总是轻松被秒杀:正德皇帝除掉刘瑾,是随手写了一张小纸条。崇祯除掉魏忠贤,也不过是例行公事下圣旨。那些让后人都深感恐怖的威风,其实严重注水。往最严重说,不过狐假虎威。
这狐假虎威,放在中晚唐的大宦官们眼中,真是一群怂货:历代宦官都做狐狸,唯独唐朝宦官们最终完美升级,变成货真价实的真老虎。高高在上的皇帝,多是宦官玩于鼓掌的木偶。这些原本只是低眉顺眼伺候人的“奴才”们,在这时代却咸鱼翻身,成为大唐王朝真正的主人。
如此奇迹,唐朝宦官是怎样做到的?
一
唐朝宦官掌握权力,应了一句老话:宦权源于皇权。权力场上的第一桶金,正是帝王们主动给予的。
简单说来,就是皇帝如果想抓权,就拿宦官当工具。宦官们的地位,才能得以水涨船高。可从初唐到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漫长的一百年,宦官几乎没什么权。因为那时的唐朝皇帝,还用不着宦官干这事。
虽然自大唐开国起,整个权力体制里,皇权的挑战者,一直就没断。首先就是“关陇世族”集团。
在唐高祖,唐太宗两代,唐王朝的高层领导,几乎都是这些人垄断。比如唐太宗的核心团队“十八学士”,以及在唐高宗把持朝政的长孙无忌,但唐太宗很生猛,一向战力十足。再牛的世家大族,都要老实夹紧尾巴。不用宦官搀和,轻松掌控大局。
可到他儿子唐高祖李治这代,却弱了好多。上台的时候只是毛头小伙,身边的辅国重臣,全是邻家大叔的威风。尤其是关陇士族中的“老大”长孙无忌,既是大唐功臣,更是他的亲娘舅。这样的乖孩子,显然是压不住那群老油条的。好些国家大事,这群人随便就拍板,以至于唐高宗窝囊的感叹:五品以上的官员,多年以来竟然无人向我奏事。
照着过往封建社会的老剧本,年轻皇帝要翻身,就必须拉帮手。东汉那群凶残的宦官,就是这么上位的,但这时的唐朝宦官,还没这么好命。因为唐高祖虽然窝囊,老婆却足够凶残:武则天。
这位女强人一出手,就连扔重磅炸弹。第一弹废原皇后,第二弹自己当皇后。招招扔到关陇集团要害,一群老官僚给炸得人仰马翻。连先前横到家的长孙无忌,都给逼得上吊自杀。关陇世族的顽固堡垒,连续大面积坍塌。
但摁下葫芦起来瓢,勋贵打压下去了,后宫集团又嚣张起来,最后竟喧宾夺主:立国仅七十二年的唐朝,被武则天“鹊巢鸠占”,不但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更变唐为周,开始了十五年武周王朝的统治。
这以后的“后权”,更没断了折腾。先是武则天晚年,俩位“男贵妃”张昌宗张易之弄权,给了李唐老臣们翻盘机会,被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把“老公”武则天的皇位玩完。李唐复辟后,唐中宗的老婆韦皇后又接着闹,连唐中宗都给毒死。幸亏临淄王李隆基及时勤王,铲除韦皇后势力,拥立父亲李旦登基,才给大唐又续上命。而后李旦退位,李隆基上台,即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把大唐推向繁荣的顶峰“开元盛世”。唐王朝的最高权力,才算真正太平。
而唐朝宦官们的咸鱼翻身,也正是以此为节点。
因为多年惨烈的宫廷斗争,让唐玄宗明白一件事:功臣靠不住,老婆靠不住,皇位要牢靠,相对靠得住的,还是身边的宦官,其中的代表,正是高力士。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自幼因家族犯罪,被罚入宫为奴。从此改名高力士。武则天当政时期,他就与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结交,之后在李隆基当政的整个时代,他不但是宦官中的魁首,更是位高权重的权臣。在唐朝“宦官干政”的过程里,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高力士能“吃螃蟹”,自然有本钱,早在李隆基清除韦皇后时,他就是老牌地下工作者。被派在皇宫卧底,为李隆基鞍前马后,刺探情报。李隆基从临淄王变唐玄宗的整个奋斗过程中,他居功至伟。
如此辛苦卖力,唐玄宗对宦官的好感度,也骤然飙升,高力士的官职,自然跟着升。更获得了个逆天的官职:开元元年高力士就被任命为右监门卫将军,这是整个唐朝历史上,宦官第一次被赋予兵权。天宝七年更进一步,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唐朝宦官的第一桶金,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而高力士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绝不是个只有恩宠的酒囊饭袋,相反更有真本事。
高力士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老政治家。行政能力不在许多谋国老臣之下。最早就任大将军时,诸多将领出言讥讽,高力士二话不说,当场弯弓搭箭,连发三箭皆命中靶心,一下折服众人。而且从人品上说,他行事谦虚低调,喜怒不行于色。他所受到的荣宠,尊贵,在当时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李隆基绝不会想到,在他信用高力士起,就已打开了一个更可怕的“潘多拉魔盒”,后来发生的“宦官专权”,不但对皇权的挑战更甚,甚至绵延更久,成为李唐王朝至结束时,依然无法祛除的毒瘤。而这颗毒瘤的最早爆发,却是拜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所赐。
二
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蒸蒸日上的黄金时代,更引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宦官势力日益膨胀,最终造就了独掌大权的“宦官王朝”。
如果说高力士的得宠,是这一切的前奏,那么李辅国的崛起,就是这一切的正式开始。
李辅国是一个非常老资格的宦官。他是公元704年生人,八岁入宫为奴,然后从开元年间(713——742年)至天宝年间(公元743年——755年),整整四十四年,是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但李辅国的这段灿烂年华,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灰暗无比。
当高力士在呼风唤雨的时候,李辅国却混的凄风苦雨。他那时候的名字,还叫“李静忠”,名字好听人却难看,许多史料上都说他长得奇丑无比,甚至有人说看他一眼,吃饭都犯恶心。
颜值差运气自然差,入宫四十多年,皇宫里几乎所有的苦差事,他几乎全干过。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才混成管理皇宫马匹账册的太监。一般来说,这个岁数做到这职务,当太监的“政治前途”,也基本算到头了。
但当时绝不会有人想到,没机遇的李辅国,和正呼风唤雨的高力士一样,也是个有本事的太监。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认真。
首先是工作认真,这条在盛唐年间,就常被点赞。尤其是他管理马匹账册的时候,每天马匹的使用情况,他不但详细记录,更能烂熟于心,领导询问的时候不看账册,凭记忆就能说得分毫不差。如果不去做宦官,也能做个不错的速记专家。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四十岁那年,认真了半辈子的李辅国,终于得到了人生里的第一个机会——入东宫侍奉太子。
这里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对于李辅国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机遇,但等李辅国到了太子府后,现实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太子自己,眼看就要自身难保了。
李亨这个人,大半辈子都是很憋屈的。他本来被封为“忠王”,皇位原本与他无缘,但偏巧原太子李瑛含冤被害。然后论资排辈,太子位就排到了他的头上,算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
但这个“馅饼”砸的太结实了,这时候的唐玄宗已到晚年,猜忌心日重,而李亨本人,也是一个性格柔弱的人,雄心壮志自然谈不上,这种生活当然也受不了,自从当了太子后,基本没睡过一天安稳觉。
摊上这么个主人,升迁的机会自然也就少。所以李辅国虽然入了太子府,却还是个普通奴才。每天认认真真干家务活。至于出头之日,貌似还是谈不上。
偏偏没几年,李亨又雪上加霜。公元747年,大唐名将,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遭宰相李林甫诬陷,含冤遭罢免,这位王忠嗣,不但是盛唐第一战神,更是李亨童年时的陪读,也就是光屁股的朋友。而李林甫的诬陷方法太缺德,竟说王忠嗣“欲奉太子反”,也就是说王忠嗣要拥立李亨搞政变,这样一闹,李亨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下李亨几乎崩溃了,身边的亲信一个个被抓,他自己也吓得直冒冷汗,一度说话都哆嗦。真正是风雨飘摇的孤家寡人。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李辅国站了出来,用他的行动告诉李亨:你还有我!
就像从前的认真一样,这次的李辅国,认真的为李亨东奔西跑,终于探知到一条重要情报——唐玄宗李隆基并不想牵连自己的儿子。在得到这个准确情报后,李亨果断上书,不洗地不狡辩,反而严厉斥责自己诸多亲信的可恶行为,请求父皇严惩自己。果然把老爹哄高兴了。唐玄宗立刻诏书抚慰李亨:好好干,爹是相信你的。
从这场危机之后,李辅国的人生,终于开始翻身了,他成了李亨极其信任的心腹,而后李亨为了自保,又再娶了老婆张良娣,这桩婚姻意义不一般——张良娣的祖母窦氏,是李隆基母亲昭成太后的亲姐妹。这女人的到来,也让李辅国找到同盟。张良娣不但人漂亮,而且急有心计。李辅国也抓住机会,得到了张良娣的赏识,俩人围绕在李亨身边,让这个孤独的太子,一下子找到了两个最可靠的同盟——当时的同盟,后来的死对头。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小心谨慎的李亨,会平安继承皇位,而认真的李辅国,也会成为继高力士之后,又一位手握重权的宦官。但这样的景象,只能说是权力制衡,远远谈不上“宦官专权”。
三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一声炮响后,表面繁荣的唐王朝兵败如山倒,中原丢了,长安也丢了。唐玄宗人仓皇逃离,在行至马鬼坡的时候,又发生了著名的“马鬼坡兵变”,被唐玄宗专宠了数年的杨贵妃,在众将的逼迫下,被唐玄宗下令处死。
事后精神大受打击的唐玄宗,全无再造社稷的雄心壮志,抹一把眼泪匆匆逃亡四川。
唐玄宗跑的时候,做为太子的李亨,自然也想跟着跑,中原都沦陷了,他本来就是个性格谨慎柔弱的人,关键时刻要他担当,那是相当的难。
但当地军民却不干了,全都跑光了,沦陷区的人民,就真成了没娘的孩。说什么,也得留下来,这是公元757年的事情,李亨的车队,此时已经到了宁夏灵武,被当地军民拦住,苦劝他留下来抗敌。李亨实在听不下去了,干脆打算拔马狂奔——跑路先。
可没等李亨扬起马鞭,在李亨的队伍里,突然有一个人窜了出来,死死的拽住李亨的缰绳,用尽全身的力气,为李亨吼出了一段激荡人心的话。
殿下,而今皇上(唐玄宗)逃到了四川,人心惶惶,叛乱难平,如果您能借这个机会即位,这就是苍生之福啊!
这个人,就是跟随了李亨十几年,一直老实勤恳,寡言少语的李辅国。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为李亨做出了关键的抉择。
真正打动李亨的,是李辅国说出的两个字——即位!
跟着老爹往四川跑,可能会保条命,留下来,也许会完蛋,可要是成功了呢?这个天下,就是我的了。
认真的李辅国,以他关键时刻的勇敢,为柔弱的李亨,坚定了最终的决定——在灵武即位,改年号为乾元,他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挺身而出的李辅国,也得到重用,他的名字由“李静忠”改为“李护国”,并受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大唐王朝的临时政府,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可这个政府的家底,却实在惨淡,一点稀少的兵力,朝不保夕的地盘,面对的是气焰嚣张的叛军,中原大地山河破碎的局面。
可就是这样的局面,成就了李辅国,以及他所开创的“宦官王朝”。
如果在和平年代里,无论多么牛气的宦官,他要登上权力的最高峰,都是不容易的,既要在宦官内部层层高升,又要剪除诸如文臣,后宫等竞争对手。至于掌控国家政权,那更是一辈子都难办到。
但在李辅国所处的战争年代,事情其实就变得简单了,所谓那个成熟完整的政治体系,早被安史叛军打的稀巴烂。新政府另起炉灶,虽说是白手起家,但谁建的这个“炉灶”,这个江山,其实就由谁来掌控。
李辅国抓住了这个机遇,因为大唐王朝的“新炉灶”,其实就是他建的。
虽然灵武即位的时候,李亨坚定了一把,但从根子上说,他并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英主,骨子里的性格,还是柔弱的。但面对的局面,却是相当残酷的。残酷的局面,必须要有可靠的人来帮他担当,李亨的选择,自然是李辅国。
李辅国做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在唐肃宗即位后,劝说唐肃宗移驾到朔方地区,也就是平叛的第一线,当时唐王朝的主要兵力,大多被压制在南方地区。移驾朔方看似危险,但事实上,就形成了对叛军“南北夹击”的局面。后来整个的平叛进程,唐王朝都是以南北夹击的方式完成的。
而在临时政府建立起来后,李辅国就成了中央实际的当家人。他的职务是“行军司马事”,也就是“元帅”的机要秘书,但李亨这位“元帅”,其实是不大管事的,所以就由秘书代管了。
管事的李辅国,也管的有声有色。之后的几年里,唐王朝的平叛战争,虽有反复波折,但总算节节胜利,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还都长安后,李辅国被加封为成国公,名字也更名为“辅国”。对于整个平叛大业来说,那几年上下忙活的他,至少是有苦劳的。
但有苦劳的李辅国,绝不是善类。在整个平叛战争中,他也在很认真的干一件事——抓权。
各种平叛的事务,基本都由他来处理,各地平叛的将领,基本都由他来任命,日久天长,从头中央到地方,几乎全是他的亲信了。而且从李辅国开始,唐王朝有了派太监到前线监军的传统。换句话说,整个军队的指挥系统,就从此牢牢被宦官们——当时主要是李辅国抓住了。
而在收复长安之前,李辅国虽然掌权,但基本还是老实的,办事极其兢兢业业,待人接物极其谦虚。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就是“人皆以为良”,是大家眼中公认的老黄牛。
而到了唐王朝收复长安,唐肃宗带着他的临时政府返回长安后,人们才猛然惊觉:李辅国这个老黄牛,转眼变成恶狼了。
还京后的唐肃宗,对李辅国是不薄的,升官进爵自不用说,连铸造货币的权力,也由他来掌管。当时他的身份地位,在太监队伍里,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但前无古人,李辅国是不满足的,他还要后无来者。他要的是整个大唐王朝的权力。所以还京之后,他就气焰熏天了,具体表现,就是想欺负谁,就欺负谁。甚至连李亨的亲爹——太上皇李隆基,他也是想欺负就欺负。
在返回长安后,李隆基就基本被儿子软禁起来了,到后来李隆基病重,李亨想去探望,也被李辅国百般阻挠,父子到底没能见成最后一面。
李辅国之所以嚣张,也是有底气,这时即使是老领导李亨,也常说了不算:常年的平叛战争,大权全由李辅国把持,中央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一个完全由宦官监控的政治体系,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宦官势力上上下下盘根错节,遍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要害部门。换句话说,唐朝中央新政府的骨架,都是宦官搭起来的。皇帝又如何?
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骨架里,李辅国如鱼得水,权力步步扩张,到了唐肃宗在位的最后时期,他连唐肃宗的老婆孩子都没放过,因为废立太子的争执,李辅国与常年的政治盟友张良娣皇后反目。公元762年,李辅国发动政变,派兵包围皇宫,逮捕皇后张良娣以及其子越王,挟持太子李豫登基,而憋屈了一辈子的唐肃宗,在这场动乱中被活活惊吓致死。此后唐代宗李豫登基,李辅国更进一步,加封为中书令,即百官之首的宰相。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景象,李辅国算是太监版。
四
做成太监版曹操的李辅国,权力到达了顶点。但顶点过后,就是覆灭。
唐代宗登位初期的李辅国,其实成了大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就像他对唐代宗说的:大家(皇帝)但内中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就是:皇帝你做个木偶就好了,国家大事我来管。嚣张到如此,唐代宗虽恼火,却也无奈。不但不敢说什么,反而又给他加封了一个尊号——尚父。也就是认他做了干爹。
但堡垒总在内部攻破,天下无敌的李辅国绝没有想到,亲手建立了这个宦官体系的他,会毁在自己的同行——宦官手里。
认李辅国当干爹的唐代宗,自然不甘心做乖儿子。可此时的唐朝,各地藩镇割据,那些尾大不掉的节度使是指望不上了,宗室全都没了权力,只能做寄生虫,同样指望不上,文官们手里没兵,更指望不上,能指望的,一样只有宦官了。
所以唐代宗登基之后,对付李辅国,也就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策反。他拉拢了同为宦官的李辅国亲信程元振,在程元振的支持下,李辅国的职务逐渐被解除。几番较量后最终失势,被解除一切权力流放岭南,后被赐死。
可李辅国死了,他亲手创立的宦官政治框架还在,在这个框架里,不管哪个宦官当家,势必就能控制整个帝国。费尽心机剪除宦官的皇帝,忙活一场,却还是宦官手里的傀儡。
所以从中唐之后,在这个政治框架里,一代代宦官就越发喧宾夺主了。具体表现就是,一个比一个专横,一个比一个胆子大,一个比一个权大。比如取代了李辅国的程元振,更大肆排除异己,连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也遭他迫害致死。
之后历经唐德宗,唐顺宗两朝的宦官俱文珍,更干出了前任宦官没干出的事——逼此时在位的唐顺宗退位。取代了俱文珍的宦官王守澄,更相继拥立了唐穆宗,唐敬宗两代皇帝。后来诛灭了王守澄的宦官仇士良,不但操纵了唐文宗,更拥立了唐武宗。唐朝晚期的宦官田令孜更厉害,此时在位的唐僖宗,不但为他掌控,更张口闭口,都要称他为“阿父”,也就是亲爹。事实上,从唐朝中期开始,宦官,这些昔日的奴才们,就成了唐朝皇室的“爹”。
唐朝的历代皇帝,自然不愿轻易做儿子的,许多皇帝都曾做出努力,意图限制宦官势力,恢复皇室威权,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皇室既无兵又无权,本身就是木偶,怎么努力都难翻身,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拉拢另一支宦官势力,借力打力,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所以中晚唐政治的固定剧本,就是一个大宦官倒下去,另一个更狠的宦官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