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梅尧臣的故事

梅尧臣,字叔度,洛阳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梅尧臣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推崇。梅尧臣在北魏宫廷执政期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改革官制,厉行节俭,被誉为北魏历史上的杰出官员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传世功绩。

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梅尧臣

梅尧臣洛阳历史名人系列之八十:梅尧臣的故事

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安徽宣城人,生于1002年。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其“宛陵先生”。梅尧臣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幼时酷爱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屡次没有考中进士,后来主要在州县当官。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1031年,梅尧臣在距离洛阳很近的河阳县当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欧阳修在西京洛阳当留守推官。河阳离西京洛阳很近,梅尧臣与欧阳修都喜欢遊览山水,他们在洛阳的伊水边邂逅,一见如故,意气相投,一起游览山水,饮酒赋诗,并成为莫逆之交,并共同倡导诗文革新运动。1036年,梅尧臣写诗给范仲淹支持改革弊政的主张。1051年,梅尧臣49岁的时候,宋仁宗召试选拔官员,赐梅尧臣进士出身,升迁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将原名“圣俞”改为“尧臣”,意思是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1057年,欧阳修推举梅尧臣为参详官,希望通过考试打击当时的浮艳晦涩文风。一次进士考试,梅尧臣为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天人,并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也对苏轼的文采非常惊异,但是由于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于是将苏轼的试卷取为第二。

梅尧臣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他的诗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诗歌主要反映民生疾苦、重大政治斗争等现实内容。他了解农村生活,关怀农民命运,他的悯农诗把笔触伸向了宋代社会的最底层,宋诗由此开始了新的局面。诗作名篇《汝坟贫女》中“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部分诗作如《故原战》、《襄城对雪之二》等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另一些篇章如《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等表现了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

梅尧臣在诗歌上的另外一大贡献是把唱和诗从宫庭引向了名山大川。当年他与西京洛阳的才俊们跨洛水,游嵩山,诗酒唱和,意气奋发,神采飞扬,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诗歌平易深刻,细腻贴切,凝炼自由,新巧泼辣。他的一些诗是唱和之作,在内容上主要表现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名山大川,既汪洋态肆,又铺排细腻,开创了宋诗的先河。梅尧臣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内容空洞、堆砌浮艳之风。他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形成了刻画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在洛阳的三年,梅尧臣与欧阳修是亲密的诗友,欧阳修主要向梅尧臣学习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法。欧阳修从梅尧臣那儿学到真正宝贵的艺术经验。梅尧臣以文为诗的探索在明道元年的《游嵩五百言》中获得成功,引起文坛很大震动。

梅尧臣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他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 梅尧臣曾参与《新唐书》的编撰,并为《孙子兵法》作注。1060年,《新唐书》修成,尚未上奏朝廷,梅尧臣因病去世,时年59岁,欧阳修悲痛欲绝,写下了很多哀悼好友的诗文,在《哭圣俞》中强调梅尧臣一生之不遇与清苦,还有他们俩人之间三十年的交往和深厚情谊。他还把老友的许多遗稿搜集整理成15卷,编入《宛陵集》,使好友的著作得到更好的保存。

梅尧臣的创作活动开始于1031年,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为止,前后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传于后世,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梅尧臣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宋诗开山祖”之美誉,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史学家司马光说:“我得圣俞诗,胜有千金珠。”在欧阳修与梅尧臣持续了30年的友谊中,欧阳修自以为诗不及尧臣,并称梅诗“以闲远古淡为意”“穷而后工”。

梅尧臣为官清廉,在他当官的地方,人们大多为他建有祠堂。今安徽东至县存有梅公亭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上一篇
下一篇 »